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2008-08-13 09:19:23)
标签:

杂谈

晏家父子

    晏殊(991—1055),字同叔。词作延续南唐之风,融哲理入词。著有《珠玉集》。

    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晏殊幼子。词风与父近。

    史上父子共成词作佳话的只有两对,一是南唐的李璟、李煜,一是北宋的晏家父子。

———————————————————————————————————————————————

 

    词的兴起可追源于唐代中页,那时词并未从诗中独立出来,人们只把它视为是一种新的诗体。

    五代时期,虽政体不统一,但战乱也不多。相对的稳定形成了相对的繁荣。温庭筠等在时代的温床上孵化出了香软华艳的词风,后来有人将温庭筠等18家词作计500首编为集,名曰《花间集》。这是最早的一本词集。

    五代另一个词乡便是南唐。以李家父子为主导,使词作为一种体式得到了固定和发展。尤其是李煜,虽然在他的手上失去了祖业,将大好江山弄丢了,但失国之痛使他步出了“花间派”的庭园,将词带进了更广阔的天地。

 

    接过李家父子词棒并加以修饰传承并奠定宋词地位的便是晏家父子了。

 

    继承并发扬一种东西是要有一定基础的。

    晏殊的基础开始并不理想,他的家庭出生是比较贫寒的。但这没有妨碍晏殊的进步和前程。

    晏殊是以“神童”的面目而为世人所知的。七岁时,当同龄人还在努力识字时,他便能够写出很象样的文章了。十三岁那年,工部侍郎李虚已放任洪州(南昌),觉得这小家伙很有培养前途,便将自己的女儿许他为妻。从此,晏殊彻底改变了个人的命运。

    十五岁那年,宋真宗召见了他,并让他破例参加了正在举行的进士廷试。晏殊毫无惧色,提笔成文。真宗一高兴,特赐他为同进士并让他直接在秘书省任职。

    晏殊从尚未成年时开始跻身于朝堂,一直到六十五岁去世,仕途顺利,既当过宰相,也做过地方大员。

   

    但历史之所以能留下他的名字,当然不是因为他做了大官。

    推究起来,大约与他的两个方面有关:

 

    一是致力于词的创作。

    他的《珠玉词》差不多真是珠圆玉蕴的词范。那种闲雅沉静、雍容舒徐的风格很与他作为一个宰相的政风和身份极为相似。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纱》)

    即使是在感叹年华飞逝,却没有丝毫伤感愁情。

    对“无可奈何花落处,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晏殊大约是非常钟爱的。在他的《示张寺丞王校勘》七律诗中,居然原封不动的用了一遍。

    这恐怕就不仅仅是佳句问题了,可能包含了他对人生的理解。

    而从容淡雅、以理入词正是晏词的两大特色。

 

    二是致力于人的提掖。

    在漫长的官僚生涯里,晏殊并未做出显著的业绩,但他在教育、文化上却做了不少好事。办学几乎成了他的另一个爱好。

    在办学的过程中,他结交了大批文化人。“门下客及官属解声韵者悉与酬唱”,“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日以饮酒赋诗为乐,佳时胜日,未尝辄废”。

    这,成了他的一种生活习惯。

    从与文人的交往中,经他培养出的人才有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包括王安石都得益于他的提拔和推荐。

    晏殊正是以他的地位和才华,为北宋的一代词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这种先驱者的序幕作用也奠定了晏殊应有的历史地位。

    同时,对晏几道的影响也是无比巨大的。

 

    晏几道没有他父亲那样幸运。

    二十几岁之前,他也是才华早现,如其他公子哥们一样,基本是在脂粉气中混大的。早年的词作便也自然的带有浓厚的脂粉味。

    后来,晏殊故去,家道中落,晏几道终究未能转过生活的弯子,索性养成了孤傲的性格。他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说他有“四痴”:

    “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饥寒,而面有儒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这种由盛而衰的经历,使晏几道在品尝世态炎凉的同时,品出了不同的词味。

    他与他的父亲词风在艺术上相近,但在风格上有了很明显的差异。正如他晚年所作的《阮郎归》: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兰配紫,菊替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那种伤感与惆怅便一直成了他生活和词作的情感特征。由此而生的孤标傲世的个性,随着年岁的增高越来越强烈。

    据说苏轼曾通过黄庭坚想一会晏几道,晏几道毫不买帐,说:“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

 

    晏几道的词风倒与李煜后来的风格相似。或许是在曾经拥有与终而失去之间,他们的内心世界有一种共鸣吧。

    但恰是这种忧伤,磨练了晏几道的表达。因而,在词品上,他是超过了他的父亲的。

    曾有人评说:“叔原(晏几道)以贵人暮子,落拓一生,华屋山邱,身亲经历,哀丝豪竹,寓其微痛纤悲,宜其造诣又过于父。”

    其核心意思是说:磨难是成材的最好土壤。

 

    这个,俺相信。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