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与人之间,这是一个概念广泛而模糊的东西。
如果划定一个大致范围的话,无非是相互交往并且较好的那类人。
如果细析也许更易把握。
对这个词作最早界定的当是《周礼》:“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要是从这种关系来看,“朋”比“友”似乎更近乎,而“友”比“朋”来得更牢靠。如果既是“朋”又是“友”,那关系就更铁了。
相比而言,人的一生中,“友”应是比“朋”或既是“朋”又是“友”的要多得多。
因为相同或相近志向的人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都会遇到的,而同师的阶段却有很大的局限性。
虽说“友”的圈子比“朋”扩大了,但能称为“友”的也并不是聊上几句、见上几面就可决定的。
“志”者,按《诗》的说法是:“在心为志”。也就是说,从内心想法“同”者才算得上“友”。
这,好象有点玄了。
这种玄其实是对“友”的要求更高些。
关于“朋”的相连说法是:
1、《离骚》:“世并举而好朋兮”,指结党。
2、《山海经》:“群居而朋飞”,指成群。
3、《后汉书》:“朋心合一”,指齐一。
关于“友”的相连说法有:
1、《尔雅》:“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指兄弟想敬爱。
2、《诗》:“琴瑟友之”。指交好。
3、《孟子》:“出入相友”。指帮助。
相比之下,“友”是一种更具境界的关系。
估计这几点也就是现代所谓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内涵了。
遗憾的是,从这个词的本源看,是没有将广大女性包括在内的。
其实,即使现在,在异性之间,如要介绍给别人的话,除了特指的“男朋友”、“女朋友”外,几乎很难听到拿“朋友”来介绍的。
这种情况也许与“朋友”这个词的历史使用所形成的习惯有关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