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疗性癫痫

(2007-07-20 22:39:39)
标签:

迷走神经刺激

难治疗性癫痫

病例

分类: 癫痫
 

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疗性癫痫

 

     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  VNS)作为治疗难治疗性癫痫的一种辅助疗法,临床上具有创伤小,副作用少,可调节性等优点,适用于临床无法确定致痫灶或致痫灶位于脑重要功能区及病变弥散的难治疗性癫痫患者(1)。本中心自200011月开始这种治疗,已完成2例迷走神经刺激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短期疗效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病例1  患者女性,23岁,因反复发作性肢体抽搐,意识丧失5年入院。发作前无明显先兆症状,抽搐多从右上肢,逐渐累及右下肢及左侧肢体,每次持续时间1分钟至数分钟不等,有意识丧失和小便失禁,外院口服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药物,血清药物浓度达有效范围,但仍不能有效控制,每月发作1-3次。长程视频脑电监测示:左侧额顶部可见痫放电; MRI:左侧额顶部见异常信号,累及中央前回和Broca区; PET:左侧额顶部FDG代谢减低。术后4个月,患者未见发作。    

病例2  患者女性,17岁,因反复发作性短暂意识丧失,肢体抽搐15年入院。发作前明显先兆症状,多以短暂失神为主,时有全身强直-阵挛发作(GTCS),每次持续时间数秒钟至10分钟不等,外院口服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药物,达最大耐受量,但未正规检测血清药物浓度,仍不能有效控制,每天发作3-6次。长程脑电监测示:双侧颞顶部可见弥漫性慢波和棘慢波; MRI:双侧颞叶及海马均未见明显异常; PET:双侧颞叶FDG代谢减低。术后,患者短暂失神发作较术前明显减少,3-5天发作一次至每天发作1-3次,GTCS基本消失。

 材料与方法

     术前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呼吸、血压、体温,心率,肝肾功能等),术前1天进行24小时心电监测。常规消毒全麻下,仔细分离并暴露左侧迷走神经(3厘米左右)后,将螺旋状双极导线(helical bipolar lead)的两端绕在迷走神经主干,下颈心支分叉处的下方,同时将脉冲发生器(Pulse Generator)埋藏于锁骨下方皮下并经皮下隧道将螺旋状双极导线和脉冲发生器直接连接。随后进行体外测试,确认整个植如系统运行正常时,即可缝合。术后两周打开脉冲发生器,调节刺激频率、脉宽、输出电压等刺激参数,同时详细观察并记录临床症状,包括有无发作先兆、发作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等以便判定临床疗效。

  讨论

     据我们临床观察:迷走神经刺激作为治疗难治疗性癫痫最新方法,能有效地减少癫痫发作次数和减轻发作的强度,与国外文献相一致(2)。对那些需要手术治疗但又无法确定癫痫病灶的病人,有研究表明(3)(4),VNS可导致小脑、丘脑及大脑皮质的血流量显著变化,同时可以激活大脑异常的抑制性结构,这可能是控制癫痫发作的主要机制。由于其价格昂贵,目前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因其具有创伤小,副作用少,可调节性等优点,为药物难治疗性癫痫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途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