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
病因病机、发病机制
正常成人每天从食物中吸收铜约2-4mg,进入血液的铜离子先于白蛋白疏松结合后,90%-98%运送至肝脏内与a2 球蛋白牢固结合成铜蓝蛋白;仅约5%
与白蛋白或组氨酸等氨基酸和多肽疏松结合,其大部分经胆道系统排泄,极少数有尿中排出。本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异常疾病,但其铜代谢异常的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比较公认的是:胆道排泄减少、铜蓝蛋白合成障碍、溶酶体缺陷和金属巯蛋白基因或调节基因异常等学说。
1.胆道排泄障碍
胆道是铜排泄的主要途径,胆道系统的排泄功能缺陷,将导致体内同蓄积过多。Frommer等(1971-1977)测定8例WD患者及10例对照组的十二指肠液内同含量,发现WD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国内杨任民等(1990)测定20例WD患者及22例对照组的胆汁内铜含量,结果为:WD组铜平均值(0.281+/-0.028)
显著低于对照组(2.649 +/- 0.586),
进一步证实WD确实存在胆道排铜障碍。
2.铜蓝蛋白合成障碍
绝大多数临床各型或无症状型WD患者血清铜蓝蛋白决显著减少。50年代初,有学者用64Cu研究,证明铜蓝蛋白合成障碍是血清铜蓝蛋白减少的原因。Bichtrich根据铜蓝蛋白电泳发现,正常成人的铜蓝蛋白是由80%
铜蓝蛋白C与20%铜蓝蛋白D构成。健康人是由首先构成的未分化的铜蓝蛋白D,在肝脏内经肽酶将部分D转变为C
部分,造成铜蓝蛋白合成障碍,使铜离子只能与白蛋白疏松结合,弥漫地沉寂在全身各脏器尤其是肝脏和脑组织内。
3.金属巯蛋白的基因或调节基因异常
1956
年,Uzman发现WD的肝细胞内存在着一种铜离子有特殊亲和力的异常蛋白,后者竞争性地抑制了铜蓝蛋白的合成,并使铜离子沉积在组织中。这种异常蛋白与肝细胞金属蛋白(MT)
具有相同的层析、电泳等理化特性外,在体内分布也相仿;并发现WD患者肝细胞内与同有特殊亲和力的小分子MT含量增加,使体内的铜难以和大分子球蛋白结合为铜蓝蛋白,造成体内铜蓝蛋白显著降低。作者等应用肝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测得WD细胞内MT含量以及铜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参见本人的硕士论文)。但究竟WD患者组织中MT增高是原发机制,还是由于同沉积后又到MT合成增多,尚需进一步研究。
4.溶酶体缺陷
不少研究证明,溶酶体具有掌管金属分泌的功能,而WD患者早期发生泌铜功能下降,同弥散地沉积于细胞浆中与MT牢固结合,直至铜超过MT的结合能力时,才向溶酶体内聚集,导致溶酶体肿胀、破裂,使胆道系统排铜功能显著下降。
近年发现,WD基因与酯酶D紧紧连所在13号染色体长臂远端(13q14.3)。1993年,WD基因分别北3个实验室克隆,编码一种P型铜转运ATP酶(ATP7B),故又称ATP7B基因,该基因全长约80
Kb,含22 个外显子,编码顺序4.1Kb。在ATP7B基因2、5、7、8、12及14-20
号外显子上均发现突变,突变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从而解释了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该基因突变可导致蛋白构像(二、三级结构)改变,导致翻译提前终止破坏蛋白某一功能区的形成,最终使得ATP7B蛋白功能不同程度减弱乃至消失。杨任民等收集了141
例WD患者的DNA样品,应用聚合酶反应-单链构像多肽性(PCR-SSCP) 及测序技术对ATP7B 基因第7、9和14
号外显子进行检测,突变率分别为1.4%(4/282)、2.1%(6/282)和14.9% (42/282)。由于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对WD的病因病机的研究正进一步阐明,并将为基因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