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塔尔可夫斯基 《镜子》摄影欣赏

(2007-10-06 00:00:00)
标签:

艺术赏析

塔尔可夫斯基

镜子

摄影

塔尔可夫斯基 <wbr>《镜子》摄影欣赏塔尔可夫斯基 <wbr>《镜子》摄影欣赏塔尔可夫斯基 <wbr>《镜子》摄影欣赏塔尔可夫斯基 <wbr>《镜子》摄影欣赏塔尔可夫斯基 <wbr>《镜子》摄影欣赏塔尔可夫斯基 <wbr>《镜子》摄影欣赏塔尔可夫斯基 <wbr>《镜子》摄影欣赏塔尔可夫斯基 <wbr>《镜子》摄影欣赏塔尔可夫斯基 <wbr>《镜子》摄影欣赏塔尔可夫斯基 <wbr>《镜子》摄影欣赏塔尔可夫斯基 <wbr>《镜子》摄影欣赏塔尔可夫斯基 <wbr>《镜子》摄影欣赏塔尔可夫斯基 <wbr>《镜子》摄影欣赏塔尔可夫斯基 <wbr>《镜子》摄影欣赏塔尔可夫斯基 <wbr>《镜子》摄影欣赏塔尔可夫斯基 <wbr>《镜子》摄影欣赏塔尔可夫斯基 <wbr>《镜子》摄影欣赏塔尔可夫斯基 <wbr>《镜子》摄影欣赏塔尔可夫斯基 <wbr>《镜子》摄影欣赏 
这些摄影和场面调度简直太棒了!他们是怎样打光的?犹如梦幻、魔术!
 
   《镜子》是塔可夫斯基1975年所拍摄的,(俄文拼写ZERKALO),也是他个人的第四部影片,在其七部影片中《镜子》恰好处在中心的位置。这不单单是指数值上的中心,也指艺术上的中心。这是他个人最不设防的自传式,大胆且自我暴露的电影,塔可夫斯基自问自答 "以我的视点,镜子是什么"。 
    
  这的确是一部自传体的电影。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我所熟悉的周围人身上的真事。电影中的任何一个事件都是真实的,但是为何很多人总在抱怨他们看不懂呢?也许答案很明显,他们没有象从生活中提炼自我经验那样去感受其他人的经历。我们遭到群起而攻之是因他们在电影中看到了异处:观众的经历距电影的内容离得更远,他就更倾向反对。 
    
  《镜子》的目的即它的灵感是一种布道:看,学,用这些展现生活的范例。现在并没有多少电影能够如此,也许因为它们的出现过于困难,以至于今后将难以得到延续。现在电影依然是最年轻的艺术形式,它仅有70年的历史(访谈于1975年,电影的发明年代通常被视为1895年),在这个时候电影又到了发展的一个新的"瓶颈",电影会以磁带相带的方式被人们带回家中,每一个观众将与他们特别喜欢的电影直接面对面,你会问,那电影是什么,大众传媒,不,大众并非是质量的标准。同样的道理,有多少人在拍电影,但人数不是重点,有时小组要比大集体来得好。 
    
Q:为什么电影名为《镜子》而不是原来的名字《THE BRIGHT ,BRIGHT DAY》? 
    
《THE BRIGHT ,BRIGHT DAY》仅仅是剧本的名字,本来也没有打算用于电影。 
    
Q:是否可以认为《镜子》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电影? 
    
不,绝对不是。那一点它与超现实有联系?我反对超现实主义,即便我可以理解一些部分,我现在更加反对超现实,同时也开始拒绝了解他们。在伟大的达利抛弃超现实主义之前,超现实主义运动早就瓦解了。 
    
Q:什么是《镜子》的主题:它的重点是:道德上的主旨,发展,谴责? 
    
所有这一切对于任何艺术都是非常重要,现实悬念与艺术的矛盾就是"HAVE TO BE 必须是什么"。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构成关键在于它自身原则,决定于它的核心,沉重的旧框框。事实上,我可以用煽动的语言来回答,在电影中的主题就列在问题中。 
    
Q:《镜子》是象征主义吗? 
    
不!!!影象本身象符号,但并非可以象我们所熟知的符号那样可以破解。影象更像一段生活的集合,甚至就连作者也不知具体的含义。普希金一句"MY SADNESS IS RADIAN"这是影象不是符号。关于托尔斯泰之死,IVAN IIYCH 说其感觉如同身陷狭长的笛管中,不得进出。这仿佛是出自病人之口。其实早在中世纪一位日本作家就大声反对对艺术形式中符号的解释。这是非常正确的!!!符号越少越好!象征主义是衰微的征兆。 abc abc我所要求你们不要钻牛脚尖,不要把《镜子》想象的太复杂,它不过是一条直线式的简单故事,没有比这更易读。
 
关于导演:(转)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 (1932.4.4 - 1986.12.28) 出生地:zawrashje, iwanowo, russia。逝世于巴黎,享年五十四岁。
    一九三二年四月四日生于前苏联的伊凡洛佛地区(ivanova)里的札佛洛塞镇 (laovrazhe),父亲是著名诗人亚森尼.塔可夫斯基 (arseniy tarkovsky),母亲是女演员玛莉亚.伊凡诺夫娜 (maria vishnyakova)。父母在他幼年时已离婚,父亲更跑去当兵,打仗回来后已断了一条腿。安德烈自幼由母亲抚养,曾学习音乐、绘画、雕塑,甚至进入东方语文学院学习亚拉伯文。二十岁时,母亲送他往西伯利亚跟随一群地质学家工作,干了一年粗活。回到莫斯科后,于一九五四年考入了国立的莫斯科电影学院,师承米凯尔.罗姆(mikhail romm)。六年后毕业,毕业作品是和同学干察罗夫斯基合作拍摄的《压路机与小提琴》,这部1960年的毕业作《压路机与小提琴》赢得纽约学生影展首奖。
    一九六二年,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和摄影师尤索夫开始长期合作,塔氏首部剧情长片《伊凡的童年》面世,即获得威尼斯影展殊荣金狮奖,本片描写二战是在前线担任侦察兵的孤儿少年。其后每部电影都获得极多国际电影殊荣。
    1969年的第二部影片《安德列.卢布列夫》获得戛纳影展国际影评人大奖。改编自波兰科幻小说家列姆的《飞向太空》是他的第三部剧情片,这部形而上的科幻电影被誉为苏联的《2001年太空漫游》,同时这两部也与戈达尔的《阿尔伐城》一道被视为哲理科幻的顶峰作品。该片获戛纳评审团特别奖。
    其后的自传体电影《镜子》以错综复杂的结构寓意深远的风格确立大师的地位,1976年完成舞台剧《哈姆雷特》,1979年《潜行者》是他第一部在国外(爱沙尼亚)拍摄的电影,至此他已奠定其国际影坛地位,并且成为政府核准赴国外拍电影的少数苏联导演之一。
    这位从不墨守成规的导演1982年在意大利完成《乡愁》,1986年完成最后一部电影《牺牲》,该片借由生活在波罗地海孤岛上的一群人,呈现人类面对毁灭性威胁时的恐惧和希望,牺牲和救赎,在拍片期间塔可夫斯基已获悉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在片子以亚历山大之口:没有死亡,只有对死亡的恐惧。在新年的前一天,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故巴黎。
    生命的最后一年里,身患肺癌的塔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在病痛中完成了电影《牺牲》。这部绝响之作是献给现代文明的一首挽歌:陷入歧途的时代,无穷扩张的物欲,人类精神世界濒临崩溃,巨大的灾难行将来临,主人公毅然以自己的牺牲来寻求拯救……。
也许在整个电影史上,没有一位电影导演像塔尔科夫斯基那样对人类精神抱有如此执着而深切的关怀。他曾经坦言,心中最深的忧虑是"我们文化中精神空间的贫瘠。我们拓展了物质财富的领域,却剥夺了人的精神维度,对其威胁置之不顾?;然而他深信,"一个人能够重建他与自己灵魂源泉的盟约,以此恢复他与生命意义的关系。而重新获得道德完整性的途径是在牺牲中奉献自己。"

导演作品年表:

1956年
《今天不离去》(there will be no leave today;segodnya uvolneniya ne budet)
塔氏在电影学院时的短片习作。

1960年
《压路机与小提琴》(the steamroller and the violin;katok i skripka)
塔氏在电影学院时的毕业作品,曾获纽约学生影展首奖。片长46分钟。

1962年
《伊凡的童年》(ivan’s childhood;lvanovo destvo)
1961—1962年摄制,1962年发行,又名《我的名字叫伊凡》(my name is ivan)。曾获1962年威尼斯影展金狮奖。片长95分钟。

1966—1971年
《安德烈·卢布廖夫》(andrey rublyov)
1964—1966年摄制,1966年首映,1971年发行。曾获1969年戛纳影展国际影评人奖。原片长185分钟,亦剪成146分钟发行。1988年在莫斯科纪念塔氏所放映的版本,据悉片长超过245分钟。

1972年
《索拉里斯》(solaris)
1969—1972年摄制,1972年发行。曾获1972年戛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片长165分钟(亦曾以144分钟拷贝发行)。

1974年
《镜子》(mirror;zerkalo)
1973—1974年摄制,1974年发行。片长106分钟。

1979年
《潜行者》(stalker)
1979年发行,片长161分钟。

1983年
《乡愁》(nostalgia;nostalghia)
1981—1983年摄制,1983年发行。曾与布雷松的《钱》(l’argent)同获1983年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亦得国际影评人奖。片长126分钟。

1986年
《牺牲》(the sacrifice;offret)
曾获1986年戛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最佳艺术贡献奖、国际影评人奖和教会评审团奖等。片长149分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