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设计王澍象山 |

1985年,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
1988年,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毕业
1997年,在杭州创办"业余建筑工作室"
2000年,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博士,现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并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及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主任
王澍作品
1989年 海宁青少年宫
1991年 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
1997年 自宅
1997年 陈默工作室
2000年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2000年 上海顶层画廊
2000年 墙门(雕塑)
2001年 垂直院宅 (钱江时代)
2001年 一分为二(雕塑)
2002-2003年 宁波当代美术馆
2002-2003年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
2002-2003年 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
2002-2003年 浙江台州路桥古镇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
2003年 拆筑间
2003年 HZ093—728
2003年 三合宅/南京
2004年 三合宅/杭州
2003-2004年 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
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
这座带着时间的象山校园,建筑占一半,自然景观占一半。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水,10座已完工的建筑像书法笔触一般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檐、竹、木,让王澍的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整个象山校区的建筑,片片鳞瓦,铺陈栉比;重重密檐,错落有致。“你知道,南方诗歌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是下雨,以及下雨之后看到雨水从哪里下来。”他说,做瓦檐的时候,一直在想象学生们从窗外看着雨水从瓦檐上滴落的浪漫场景。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了交叠出的缝隙,这是天然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节。
王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所有的合院都不是闭合的;在有的院子里,王澍把面山的一面彻底打开,而在图书馆这处院落里,围合处会有一个缺口,种上一棵树。王澍说,等树长大,学生们会在树荫下看书。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强的灯、屋顶的水泥质感、管道和线路的裸露。
在象山建筑中,王澍最大的突破,在于尺度。中国传统合院尺度是很小的,但王澍的建筑尺度观念即使在现代建筑里也是相当大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