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吴鹰翔导演
吴鹰翔导演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7,618
  • 关注人气:2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杂谈

一个在上海潜伏百年的女吸血鬼,
一个知道她的秘密、紧紧尾随她的男记者……“魔都”,
适者生存,无数秘密等待被揭晓……
在线看地址:http://www.iqiyi.com/dianying/20111222/05244b4c81ae58b8.html

全片很红很黄很暴力,有那么一点Cult味,短短的14分钟影片里有杀人、放火、强奸,也有打动人的情感。
导 摄 美 道具 剪辑 调色 都出自各大美术学院。
                           影片截图












































































工作照

摄影 导演 剪辑 美术













达芬奇调色




导演手绘分镜头

阅读    收藏 
标签:

艺术赏析

塔尔可夫斯基

镜子

摄影

 
这些摄影和场面调度简直太棒了!他们是怎样打光的?犹如梦幻、魔术!
 
   《镜子》是塔可夫斯基1975年所拍摄的,(俄文拼写ZERKALO),也是他个人的第四部影片,在其七部影片中《镜子》恰好处在中心的位置。这不单单是指数值上的中心,也指艺术上的中心。这是他个人最不设防的自传式,大胆且自我暴露的电影,塔可夫斯基自问自答 "以我的视点,镜子是什么"。 
    
  这的确是一部自传体的电影。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我所熟悉的周围人身上的真事。电影中的任何一个事件都是真实的,但是为何很多人总在抱怨他们看不懂呢?也许答案很明显,他们没有象从生活中提炼自我经验那样去感受其他人的经历。我们遭到群起而攻之是因他们在电影中看到了异处:观众的经历距电影的内容离得更远,他就更倾向反对。 
    
  《镜子》的目的即它的灵感是一种布道:看,学,用这些展现生活的范例。现在并没有多少电影能够如此,也许因为它们的出现过于困难,以至于今后将难以得到延续。现在电影依然是最年轻的艺术形式,它仅有70年的历史(访谈于1975年,电影的发明年代通常被视为1895年),在这个时候电影又到了发展的一个新的"瓶颈",电影会以磁带相带的方式被人们带回家中,每一个观众将与他们特别喜欢的电影直接面对面,你会问,那电影是什么,大众传媒,不,大众并非是质量的标准。同样的道理,有多少人在拍电影,但人数不是重点,有时小组要比大集体来得好。 
    
Q:为什么电影名为《镜子》而不是原来的名字《THE BRIGHT ,BRIGHT DAY》? 
    
《THE BRIGHT ,BRIGHT DAY》仅仅是剧本的名字,本来也没有打算用于电影。 
    
Q:是否可以认为《镜子》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电影? 
    
不,绝对不是。那一点它与超现实有联系?我反对超现实主义,即便我可以理解一些部分,我现在更加反对超现实,同时也开始拒绝了解他们。在伟大的达利抛弃超现实主义之前,超现实主义运动早就瓦解了。 
    
Q:什么是《镜子》的主题:它的重点是:道德上的主旨,发展,谴责? 
    
所有这一切对于任何艺术都是非常重要,现实悬念与艺术的矛盾就是"HAVE TO BE 必须是什么"。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构成关键在于它自身原则,决定于它的核心,沉重的旧框框。事实上,我可以用煽动的语言来回答,在电影中的主题就列在问题中。 
    
Q:《镜子》是象征主义吗? 
    
不!!!影象本身象符号,但并非可以象我们所熟知的符号那样可以破解。影象更像一段生活的集合,甚至就连作者也不知具体的含义。普希金一句"MY SADNESS IS RADIAN"这是影象不是符号。关于托尔斯泰之死,IVAN IIYCH 说其感觉如同身陷狭长的笛管中,不得进出。这仿佛是出自病人之口。其实早在中世纪一位日本作家就大声反对对艺术形式中符号的解释。这是非常正确的!!!符号越少越好!象征主义是衰微的征兆。 abc abc我所要求你们不要钻牛脚尖,不要把《镜子》想象的太复杂,它不过是一条直线式的简单故事,没有比这更易读。
 
关于导演:(转)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 (1932.4.4 - 1986.12.28) 出生地:zawrashje, iwanowo, russia。逝世于巴黎,享年五十四岁。
    一九三二年四月四日生于前苏联的伊凡洛佛地区(ivanova)里的札佛洛塞镇 (laovrazhe),父亲是著名诗人亚森尼.塔可夫斯基 (arseniy tarkovsky),母亲是女演员玛莉亚.伊凡诺夫娜 (maria vishnyakova)。父母在他幼年时已离婚,父亲更跑去当兵,打仗回来后已断了一条腿。安德烈自幼由母亲抚养,曾学习音乐、绘画、雕塑,甚至进入东方语文学院学习亚拉伯文。二十岁时,母亲送他往西伯利亚跟随一群地质学家工作,干了一年粗活。回到莫斯科后,于一九五四年考入了国立的莫斯科电影学院,师承米凯尔.罗姆(mikhail romm)。六年后毕业,毕业作品是和同学干察罗夫斯基合作拍摄的《压路机与小提琴》,这部1960年的毕业作《压路机与小提琴》赢得纽约学生影展首奖。
    一九六二年,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和摄影师尤索夫开始长期合作,塔氏首部剧情长片《伊凡的童年》面世,即获得威尼斯影展殊荣金狮奖,本片描写二战是在前线担任侦察兵的孤儿少年。其后每部电影都获得极多国际电影殊荣。
    1969年的第二部影片《安德列.卢布列夫》获得戛纳影展国际影评人大奖。改编自波兰科幻小说家列姆的《飞向太空》是他的第三部剧情片,这部形而上的科幻电影被誉为苏联的《2001年太空漫游》,同时这两部也与戈达尔的《阿尔伐城》一道被视为哲理科幻的顶峰作品。该片获戛纳评审团特别奖。
    其后的自传体电影《镜子》以错综复杂的结构寓意深远的风格确立大师的地位,1976年完成舞台剧《哈姆雷特》,1979年《潜行者》是他第一部在国外(爱沙尼亚)拍摄的电影,至此他已奠定其国际影坛地位,并且成为政府核准赴国外拍电影的少数苏联导演之一。
    这位从不墨守成规的导演1982年在意大利完成《乡愁》,1986年完成最后一部电影《牺牲》,该片借由生活在波罗地海孤岛上的一群人,呈现人类面对毁灭性威胁时的恐惧和希望,牺牲和救赎,在拍片期间塔可夫斯基已获悉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在片子以亚历山大之口:没有死亡,只有对死亡的恐惧。在新年的前一天,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故巴黎。
    生命的最后一年里,身患肺癌的塔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在病痛中完成了电影《牺牲》。这部绝响之作是献给现代文明的一首挽歌:陷入歧途的时代,无穷扩张的物欲,人类精神世界濒临崩溃,巨大的灾难行将来临,主人公毅然以自己的牺牲来寻求拯救……。
也许在整个电影史上,没有一位电影导演像塔尔科夫斯基那样对人类精神抱有如此执着而深切的关怀。他曾经坦言,心中最深的忧虑是"我们文化中精神空间的贫瘠。我们拓展了物质财富的领域,却剥夺了人的精神维度,对其威胁置之不顾?;然而他深信,"一个人能够重建他与自己灵魂源泉的盟约,以此恢复他与生命意义的关系。而重新获得道德完整性的途径是在牺牲中奉献自己。"

导演作品年表:

1956年
《今天不离去》(there will be no leave today;segodnya uvolneniya ne budet)
塔氏在电影学院时的短片习作。

1960年
《压路机与小提琴》(the steamroller and the violin;katok i skripka)
塔氏在电影学院时的毕业作品,曾获纽约学生影展首奖。片长46分钟。

1962年
《伊凡的童年》(ivan’s childhood;lvanovo destvo)
1961—1962年摄制,1962年发行,又名《我的名字叫伊凡》(my name is ivan)。曾获1962年威尼斯影展金狮奖。片长95分钟。

1966—1971年
《安德烈·卢布廖夫》(andrey rublyov)
1964—1966年摄制,1966年首映,1971年发行。曾获1969年戛纳影展国际影评人奖。原片长185分钟,亦剪成146分钟发行。1988年在莫斯科纪念塔氏所放映的版本,据悉片长超过245分钟。

1972年
《索拉里斯》(solaris)
1969—1972年摄制,1972年发行。曾获1972年戛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片长165分钟(亦曾以144分钟拷贝发行)。

1974年
《镜子》(mirror;zerkalo)
1973—1974年摄制,1974年发行。片长106分钟。

1979年
《潜行者》(stalker)
1979年发行,片长161分钟。

1983年
《乡愁》(nostalgia;nostalghia)
1981—1983年摄制,1983年发行。曾与布雷松的《钱》(l’argent)同获1983年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亦得国际影评人奖。片长126分钟。

1986年
《牺牲》(the sacrifice;offret)
曾获1986年戛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最佳艺术贡献奖、国际影评人奖和教会评审团奖等。片长149分钟。
 
阅读    收藏 
标签:

知识/探索

中国美术学院

建筑设计

王澍

象山

 
我非常喜欢美院的这些建筑,大线条、大块面、青灰色。窗户、砖瓦的摆列疏密有序!这应该是全中国最好看的美术学院了。
中国新建筑师——王澍
1963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
  1985年,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
  1988年,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毕业
  1997年,在杭州创办"业余建筑工作室"
  2000年,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博士,现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并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及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主任
王澍作品
  1989年 海宁青少年宫
  1991年 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
  1997年 自宅
  1997年 陈默工作室
  2000年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2000年 上海顶层画廊
  2000年 墙门(雕塑)
  2001年 垂直院宅 (钱江时代)
  2001年 一分为二(雕塑)
  2002-2003年 宁波当代美术馆
  2002-2003年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
  2002-2003年 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
  2002-2003年 浙江台州路桥古镇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
  2003年 拆筑间
  2003年 HZ093—728
  2003年 三合宅/南京
  2004年 三合宅/杭州
  2003-2004年 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

    理解象山校园,先要理解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感情。2002年,杭州南山路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拆毁。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拍了400多张幻灯片,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

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

    一个外来者对象山校园的惊奇,一定是从大门开始的。象山校园的大门不是“门”,而是“墙”。是没有围合的墙的自然延伸,墙身矮得经常让人有翻过去的冲动。但这是一堵砖砌的墙,那砖也不是普通的砖,而是从乡下拆房现场收上来的老砖。

    在象山校园的空地上,这样的砖瓦堆成一座小山。事实上,整个象山校园就是建立在这些旧砖瓦上面的。在整个中国都在“拆”的时候,王澍的象山校园却使用了大量的旧建筑材料,所有的砖头、瓦片、石头都来自浙江省的拆房现场。到第一期工程开工前,王澍和中国美术学院在浙江省内收了330万件砖瓦。

    “循环建造是中国建筑的特点。”王澍解释说,“一个是资源上的节约,也有经济上的考虑,旧的价钱比新的要便宜一半。另一方面,我们用很具体的形式继承了传统。”“我的校园一建造起来就有时间,带着50年甚至100年的时间。”

这座带着时间的象山校园,建筑占一半,自然景观占一半。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水,10座已完工的建筑像书法笔触一般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象山脚下的这片空地,开工之前,原本是一片平坦的水稻田。但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平地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坡度。王澍说,中国人盖任何房子都会讲究一个势。第一期完工的建筑是教学楼等公共建筑,在山的北面,地势是北高南低,北边的房子要高,这是一个合院的基本语言。

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檐、竹、木,让王澍的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整个象山校区的建筑,片片鳞瓦,铺陈栉比;重重密檐,错落有致。“你知道,南方诗歌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是下雨,以及下雨之后看到雨水从哪里下来。”他说,做瓦檐的时候,一直在想象学生们从窗外看着雨水从瓦檐上滴落的浪漫场景。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了交叠出的缝隙,这是天然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节。

    砖在校园中的运用既实用又富有趣味性。在每一个“合院”中,王澍都利用石头基座等营造出地势落差,造了很多“下沉的院落”。这些院落的灵感来自传统建筑中的“天井”。院落种着葱翠的树木和修竹,地面是古老的青砖,青砖的缝隙里长着很多青苔,踩上去滑滑的,心里却有一种沉沉的踏实。

王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所有的合院都不是闭合的;在有的院子里,王澍把面山的一面彻底打开,而在图书馆这处院落里,围合处会有一个缺口,种上一棵树。王澍说,等树长大,学生们会在树荫下看书。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强的灯、屋顶的水泥质感、管道和线路的裸露。

在象山建筑中,王澍最大的突破,在于尺度。中国传统合院尺度是很小的,但王澍的建筑尺度观念即使在现代建筑里也是相当大胆的。

    “建筑是对人的生活方式有影响的。”王澍坚信这一点,他曾有一句名言:桌子是从屋子里长出来的。现在,他说,每幢房子都是一座空的剧场,建筑师有时像导演,把屋子搭好,就可以等着自己设计的剧情上演了。■

     我觉得建筑设计师像一部影片的编剧,他提供最初的构思设想并将一切标注在图纸上。工程师或包工头就是实现设计方案的指导者,就如同一部影片的导演。

     但是,对于优秀的建筑而言,人们往往记住的是该建筑和建筑设计师的名字。对于一部优秀的影片人们往往记住的是片名、导演和演员的名字,编剧是谁有谁会记得?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