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一大堆数字里的痛
——读老了的诗《一个俗人的帐目明细表》
□小 米
记得已故的前辈作家汪曾祺老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说过,他不喜欢阿拉伯数字进入文学作品(大意如此)。他甚至身体力行,把“1、2、3……”一律用“一、二、三……”替代。我与汪老有同样固执的看法、做法。我这么东施效颦,并不是想标新立异,而是,我觉得,阿拉伯数字出现在文学作品里,的确太醒目,因而碍眼,更容易在视觉上造成混乱,有伤阅读的连贯性,它使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内容,难以和谐,甚至对立,很难达到水乳交融、浑然天成的效果。
诗歌,更是如此。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题外话,与老了的诗《一个俗人的帐目明细表》无关。
然而,真的无关吗?却也不是。
这首发表于2005年的诗歌,三年过去了,仍然叫人难忘,难忘的原因之一,恰恰是作者在诗里罗列了一大堆看上去显得“突兀”的阿拉伯数字。我粗略地数了数,仅仅在这样一首短诗里,作者老了就罗列了四十多个数字。四十多个!在一首短诗里,用了这么多的数字,这无疑是惊人的!而且,他并未刻意地,把“一包”、“一堆”、“两台”等,替换成“1包”、“1堆”、“2台”(真要替换的话,也无不可)。——有个叫刘川的诗人,就一直这么做,他是国家语言文字标准的“强力”执行者——当然,这还是题外话。
回头,再看看老了的诗题:《一个俗人的帐目明细表》,既然是“明细表”,而且,还是“帐目”,那么,用阿拉伯数字,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回头再读诗,你就觉得,用这些阿拉伯数字,作者想要得到的,恰恰是让你感到醒目的那样一种体验。那么,这些经常陪伴我们的数字,这些我们不时地,在心里嘀咕着的数字,这些并不算大却又在你身边忽左忽右的数字,这些用过了之后就立刻被我们遗忘的数字,正好是它们,构成了我们日常的“俗人”生活。诗人老了把它们从琐细的日子里,一一提取出来,镶嵌在诗中,就有惊世骇俗的意味,就有了让人蓦然回首的感觉。
数字也许仍然是表面现象,且看,在这首诗里,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诗人老了已经在诗里,说出来了,“如果是儿子,就不考虑他的房子了”。是作为父亲的诗人,不想为儿子考虑吗?显然不是。是他的收入不容他考虑。作者现在的处境是,“存折只能增加100”(每月),而这“增加”的前提条件是“所有没结婚的朋友都不能结婚/所有结婚的朋友都不能有孩子/所有有孩子的朋友家里/都不能有任何闪失/所有的路都只能步行/即使骑自行车/也不能在外面打气”。在如此苛刻几近“真空”的状态下,领取五十年(活得够长的了),才积蓄“60000(元)”,这六万元,能够做什么呢?是某人的“半辆轿车”、“一次出国旅游”、“两台等离子电视”。那么,这六万元,又是自己的什么呢?是“除了骨灰盒200,火葬费400/请用剩下的59600买一片荒地/把一生的痛深深地埋了吧!”
掩卷沉思,难免唏嘘!
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薪阶层,一个把诗写到死的业余诗人一生的总结,一生的清单:我们一生的努力,只够给别人(或子女)不添加任何负担地,把自己埋葬掉。
工薪阶层收入低,这是现实,也是不争的事实。作者在这首诗里,并没有发牢骚,他仅仅是平心静气地,替自己也替大家,算了一笔帐。
只是,我不想忽视最末一行里,作者看似不经意,却又是非常刻意地,嵌进去的那一个“痛”字。我认为,这个字是整首诗的诗眼,值得每个阅读的人,仔细地玩味。
2008年10月2日
(附原诗):
一个俗人的帐目明细表
□老 了
每月工资1000,300吃饭,200交际
100读书与买盗版影碟
衣服鞋袜加一堆
平均50吧
抽两块一包的大鸡烟,每天半包
再减30,这30可以用稿费抵消
还剩350存起来,一年4200
15年可交一套商品房的首期
如果房价上调,就得20年
20年中,工资涨一点,减3年
患病,要加5年
感冒发烧,康泰克10元,感康12
青霉素吊瓶50
无法避免天灾人祸
1份保险单
再多加5年
27年后
搬进新家,暂不装修
月还贷款100,那时候肯定结婚了
这100算老婆的。交际费从200减到100
吃饭从300加到500,千万别有孩子
买超保险避孕套50,一旦失败
人流450,生下来
每月奶粉200,不吃奶了饭费100
学费300、500、3000、5000……
如果是儿子,就不考虑他的房子了
如果是女儿,还要从满月就积攒嫁妆。
正是现在,扣除每月
房租200,水电费50
存折只能增加100
并且增加的条件是:
所有没结婚的朋友都不能结婚
所有结婚的朋友都不能有孩子
所有有孩子的朋友家里
都不能有任何闪失
所有的路都只能步行
即使骑自行车
也不能在外面打气
这样才能保持每年1200的数字
和血压一起慢慢升高
10年12000,50年60000
60000就是一辈子的积蓄
虽然对某人来说,只是半辆轿车
一次出国旅游,两台等离子电视
除了骨灰盒200,火葬费400
请用剩下的59600买一片荒地
把一生的痛深深地埋了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