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文县地震重灾区(二十五)
速记五十二:活动板房
6月17日14点48分,收到一条手机短信,内容是:“甘肃灾区尚缺活动板房。甘肃省副省长冯健身恳切希望其他省市和中央各有关部门,在可能的条件下,再给甘肃增加一些活动板房。”6月16日晚,我看深圳电视台卫视新闻,也有该电视台记者采访甘肃省副省长冯健身的消息。内容大同小异。
就我目前所了解到的情况来说,截止6月17日,活动板房不是“尚缺”,而是“奇缺”。我所看到的是,在文县县城,只有文县一中的学生,用上了活动板房,其他大部分学校的学生,还在帐篷里上学。帐篷空间太小、太狭窄,光线也比较暗,条件很差,而且,根本容不下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帐篷里上课。我知道的情况是,文县的相当一部分学校,班级人数一般都在六十个以上。最大只有二十平方米的帐篷,怎么能容纳这么多学生呢?他们只能将就着,在帐篷里挤成一团,勉强听一下课。文县城关一小的六年级毕业班(四个班)学生,此前一直在操场里,早晨七点开始,露天上三节课。下午因为天气太热,无法上课。6月16日,毕业班学生刚刚搬进活动板房上课。其他各年级学生,至今尚未复课。
文县第一人民医院的病人,还在帐篷或用彩条布搭建的简易防震棚里住着。
普通受灾群众,住帐篷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奢侈,住进活动板房的人,不足百分之一。
2008年6月17日
速记五十三:征集地震灾区采访文物
6月17日下午,我接到一个北京打来的长途电话。打电话的人说,他是北京现代文学馆的,要征集中国作协抗震救灾采访团成员的采访笔记(手稿)和笔等相关“文物”。我一口就答应了他。电话挂断之后,他立即发来了如下手机短信:
“刘主席,我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征集室的慕津锋。金炳华书记和铁凝主席指示文学馆征集赴灾区采访作家的创作手稿及相关文物,谢谢您的支持。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文学馆路45号,邮编:100029,电话:13520149806,邮箱:jfmu@wxg.org.cn。”
大部分到地震灾区来采访的作家,采访结束后,就都离开了。我一直在灾区,因为我的家在灾区。我还在采访,在记录,在写作。用过了的笔给他们,倒没有什么,另买一支再接着写就是了。我的作品还没有完工,怎么能够把最要紧也是从不离身的笔记本给他们呢?这些笔记本,我现在还在用,写出来的作品,也还没有定稿。如果把笔记本给他们,我怎么办?
想了想还是觉得,寄笔记本的事,还是以后再说吧,现在不行。
我觉得,这个笔记本,如果留到几十年后,的确是比较珍贵的资料。
当然,寄,肯定是要寄的。因为我已经答应他了。人,不能言而无信。
我甚至有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把笔记本复印一下,将复印件留给自己,收藏起来。
2008年6月17日
速记五十四:最先到达文县灾区的记者
据文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怀碧说,5月14日凌晨0点30分,两名新华社记者赶到了文县地震灾区。他们都是男记者,其中一个,叫王艳明,另一个记者的名字,我忘了。他们是怎么来文县的?我也记不得了。我在14日那天,见过他们,也为他们服务过。这是两个很不错的小伙子,待人热情、客气,也勤奋、敬业。他们住宿和办公,是在县委政府大院最东边一座危楼下面、一顶刚刚支起来的帐篷里。我见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报道灾情的稿子,已经设法发出去了。他们是震后第一批到达文县地震灾区的新闻记者。随后不久,又有一些新华社记者陆续到达文县,人数也增加到了十人左右。
5月15日下午17点多,甘肃电视台记者张健、陶晓鹏(文县籍)、余恩波(女,文县籍,铁楼藏族乡人,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耿萨的妹妹)等四人,也夜以继日地,从兰州赶到文县,并在与县委宣传部负责人取得联系后,未进县城,直接去铁楼藏族乡采访。
5月15日下午,我听说,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的记者要离开文县了。他们来了多少人?是14日来文县的,还是15日才到文县的?我也不是太清楚。我只听说,他们是随部队来的。他们具体是什么时间离开文县的,我也不知道。
2008年6月18日
速记五十五:恢复供电
5月14日下午14点左右,甘肃省电力局的一辆应急供电车,驶进文县县委政府大院,代替了震后一直在使用的发电机。当天下午15点左右,文县县城,局部恢复供电。不久,电又停了,据说是地震破坏的供电线路发生短路故障,差一点酿成火灾。18点刚过,继续恢复供电,还是县城的局部地方。
5月14日,文县所有的乡村,依旧未能恢复供电。
2008年6月18日
速记五十六:关于“抗震救灾英雄少年”
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投票评选活动,到今天(6月18日)为止,已经开始了三天了。
半个月前,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我的同事张小宁,就已经在收集和上报相关的先进事迹与材料。到今天早晨为止,他还在补报材料。
文县先后给市里推荐了十二名少年。到6月16日,我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看到这些候选人的介绍时止,我才知道,文县作为候选人入选的,只有曲柄年一名同学。曲柄年是本县受灾最严重的碧口镇“文县第二中学”九年级八班学生,男,汉族,16岁,文县碧口镇杨家坝人。父亲无职业,母亲是碧口镇某移民公司临时工,月收入只有五百元。
地震发生后,曲柄年发现学校隔壁的碧口小学校园里,有二名小学生和一位老婆婆被埋在坍塌的废墟里,立即跑步上前施救,并救出了两名小学生。他还疏散了仍在树上和楼下等危险地带的多名小学生。我认为,像曲柄年这样头脑清醒而且敢于冒着生命危险,见义勇为的孩子,的确应该得到表彰。但是,给甘肃文县的候选人名额,真的太少了。我们算了一下:中央电视台介绍的全部四十九名候选人,仅四川省就有四十名。虽然四川大部分地方,受灾比我们甘肃文县要重一些,但也有许多地方,受灾还不如文县严重。而且,文县是四川以外,受灾最重的县。
曲柄年能不能最终入选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等单位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还是一个未知数。
以上所说,仅仅是我和同事的想法,没有别的意思。
2008年6月18日
速记五十七:中央财政补贴
据说在数日前,中央财政拿出资金,给农村受灾严重的房屋倒塌户,每户补贴一万元重建款。这当然是好事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受灾群众的关心与关怀。但是,只有这一万元是远远不够的。
按照房屋重建的要求,在文县本地,在乡下建房,每平方米至少也得六七百元。然而,这些受灾的农村居民,绝大部分,自己几乎拿不出钱来,再建新房。
省、市、县等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拿得出钱还是拿不出钱?拿不拿钱?要拿的话,能拿出多少钱来,给这些人补贴?目前来说,我还不知道。
但是,党给灾区群众的温暖,我是知道的,灾区人民也是知道的。
我估计,一定还有另外的筹款办法。
2008年6月18日
速记五十八:余震
平静了几天,能够感觉到的余震,突然又多起来了。
6月17日中午,我抽空回家,监督儿子写作业。13点50分,一次余震把我从沙发上惊得坐了起来。在书房写作业的儿子,比我的反应还快,他已经冲出书房、穿过客厅和厨房,甚至打开了卫生间的门,准备藏进去。就在这时候,地震突然停了。
6月17日下午、晚上、6月18日早晨,还有大约十次感觉明显的余震发生。
我心中难免地,又多了几分不安。
2008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