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程鹤麟
程鹤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484
  • 关注人气:38,6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莲塘浮生》(218)炽热的爱情加上熊熊欲火

(2022-05-30 00:05:25)
标签:

爱情

历史

现实

分类: 长篇小说连载

长篇小说连载:莲塘浮生——福建闽侯程氏家人传说(218)

(微信读书上有机器人朗读的本书音频,欢迎收听)

【逢周一、周二、周三发布】

 

二一八,炽热的爱情加上熊熊欲火

 

话说,1920年12月,因在福州杀人而逃亡上海的林寿昌在上海被捕。

1922年6月,在国民党福建支部长黄展云等人的运作下,林寿昌出狱了。

林寿昌是福州英华斋的学生、五四运动期间福州的学生领袖之一,他在福州学联之外搞了个“铁血团”,用极为激进的手段抵制日货。

激进到,把包销日货的商人陈鸣岐给杀了,还以“锄奸团”的名义发布告,列举陈鸣岐的“奸商罪状”。

1920年11月13日晚上,他又把福州学生联合会的主要领袖谢翔皋给杀了。

因为谢翔皋向警方举报了林寿昌,指林寿昌就是杀害陈鸣岐的凶手。

两条人命,就坐一年半牢?

 

那是个乱世,旧秩序分崩离析,新秩序还没建立起来。

五四运动,北京的大学生放火烧了亲日的交通总长曹汝霖的宅子赵家楼,痛打了刚好在曹宅的驻日公使章宗祥,把章宗祥打到不省人事。

许多回忆文章说学生当时对章宗祥“饱以老拳”。

何止“老拳”啊,还有砖头。

北京市档案馆保存了北洋政府京师警察厅的侦讯笔录,其中有被捕学生和曹宅管家、仆人、保安的供词和证词。

曹家仆人李福的证词说:“只瞧见学生们拖着章公使的腿出来”,“用砖头在门外打”,“章公使被打得躺在地上了”。

当天北京日华同仁医院外科主治医生平山远出具的章宗祥伤势诊断书上写着:“头部挫创、全身各部打扑伤兼脑震荡。”

“五四运动”的命名者、学生领袖之一、火烧赵家楼的亲历者罗家伦在回忆录中说:学生们“拆散了一张铁床,拿铁床的棍子来打,所以章宗祥当时确是遍体鳞伤,大家以为他已经死过去了。”(罗久芳:《罗家伦与张维桢——我的父亲母亲》

军警赶来,逮捕了来不及逃跑的32名学生。

3天之后的5月7日就把他们统统释放了。

北京市档案馆保存了一张照片,照片顶端从右至左写着一行字:“中华民国八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界游街大会被拘之北京高师爱国学生七日返校时摄影”。

北京高师就是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当时校名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北京高师有8位同学被捕,就是照片里被同学们抬起来的那8位。

照片的前排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警察,他们很认真地看着照相机的镜头,跟那些曾被他们拘捕的学生来了个全家福大合影。

北京大学有更多的学生被捕,5月7日同一天获释。

是北大校长蔡元培发动北京高校校长一起行动,将各校被捕学生营救出来。

第二天,5月8日,蔡元培就辞掉北大校长之职,留下一封信,其中有“杀君马者道旁儿”一句。

“杀君马者道旁儿”,出自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

有人骑马跑得飞快,路人不断喝彩,骑马者很受鼓舞,不断快马加鞭,最后这不知节制的骑马者就在路人的喝彩声中跑死了自己的爱马。

学生被释放的那天,蔡元培辞职的那天,被打成重伤的章宗祥还没出院。

章宗祥养伤养了一个月,出院后以伤病为由辞职。

没有提出辞职的曹汝霖等“卖国贼”高官,被罢免。

这就是那时候的社会背景。

林寿昌的杀人罪行,被黄展云等国民党大佬解释为学生运动中的“过激行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林寿昌出狱之后就加入了国民党,从此追随黄展云。

王蒙老师说过:“对于青年人没有比革命和爱情的愿望更强烈的了。”

林寿昌就是这样。

追随黄展云就是他的革命,追逐马小姐就是他的爱情。

 

马小姐叫马淑慎,1919年时是陶淑女校的学生。

陶淑女校是福州最早的中学之一,1864年(同治三年)由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创办。

陶淑女校最早叫“安息间会女学堂”,原先在福州城里的乌山山麓的弥陀寺。安息间会是圣公会海外传道会的别名。

1878年(光绪四年)迫于皇帝的压力,圣公会连同女学堂都迁往仓山。

皇帝连这个都管啊?

下一章来讲。

这里先讲女学堂迁到仓山,头几年租校舍,1889年募款购下仓山岭后路的地皮,建设自己的校舍,1903年迁入,同时改名陶淑女子学校。

校舍至今仍在,现在是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一部分。

陶淑女子学校的英文名是这样的:Do-seuk Girls' School。

Do-seuk,是“陶淑”的福州话音译,这比较罕见。

那时候,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的学校、医院,通常是先有英文名,再将它译成中文。

比如,本章主人公林寿昌曾经就读的学校英华斋,它的英文名是:Anglo-Chinese College

Anglo=英国、英国的。

比如,本书主人公程天尺的弟弟天和生前就医的福州仓山马高爱纪念医院,英文名是:Magaw Memorial Hospital。

其中的Magaw(马高爱)是医院的捐资人、巴尔的摩一位女信徒的名字。

“陶淑”是一个汉语词组,意思是陶冶使之美好,作为学校名颇为贴切。

这帮英国传教士应该是先找中国通给学校起了中文名,然后再音译成英文。

音译,又不按国语音来,要按福州话来。

估计是借鉴了港英的做法。

那时候香港被他们英国占着,一些古老的地名保留了中文名,而英译就按粤语音来译。

比如,油麻地译作“Yau Ma Tei”,九龙译作“Kowloon”。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时,马淑慎15岁,在陶淑女校念书。

她和她的同学们都上了街。

她在街上认识了学生领袖林寿昌。

林寿昌那年19岁,是个大帅哥。长脸、鼻梁高挺、脸庞的立体感很强,弯弯的浓眉,厚嘴唇,肤色很白。

林寿昌是连江人,连江在福州东北沿海,按说沿海人肤色不白,海风把他们的肤色吹黑了。

但凡事都有例外。

就像福州人性格通常温和,可林寿昌一点都不温和,反而很暴戾。

暴戾的学生领袖,在学生运动的第一线冲锋陷阵,有时还要登高振臂一呼,这在女学生看来简直酷毙了。

马小姐马淑慎就这样跟林寿昌好上了。

这叫革命战友的爱情。

 

起初,这对革命爱人都是在林寿昌的家里成其好事的。

林寿昌是连江人,那是说他的祖籍,他家早就搬到福州来了,就住在仓山。

林寿昌家境普通,家里居住环境普通,不过有一样好,就是林寿昌住在阁楼里。

阁楼的缺点是空间比较逼仄低矮,好处是比较私密。

私密空间好办事,但逼仄低矮又有点不好施展拳脚。

可是他们年轻,炽热的爱情加上熊熊欲火,那叫山呼海啸摧枯拉朽,任何环境方面的困难都不是事。

也实在是没别的去处了。

马淑慎的家?

别提了,她的家境比林寿昌还差。

她好几个弟妹,她在家里连个单独的床位都没有,要跟妹妹睡一张床。

她上了陶淑女校拿到了寄宿床位,就再没回家睡过。

陶淑女校是教会学校,对家境贫寒的学生,免学费,供膳食,给宿舍。

所以,穷人家的女孩子若考上陶淑,那就等于提前独立了,基本不用家里操心了。

哦,不止这些,还给衣服。

话说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学生校服的国家,1552年就有了。英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间给学生提供校服的学校是伦敦的基督医院慈善学校,该校全体学生都穿着校方统一订制的长款蓝色外衣。

创办陶淑女校的英国传教士,直接就把英国的这一套搬到福州来。

陶淑女校的校服上身为月白色衣衫,下身为桃红色裤子。

为什么让学生穿校服?

3个目的。

一是资助贫困学生。

世界上第一家给学生提供校服的学校、英国伦敦的那间基督医院慈善学校,学生多孤儿、穷人子弟,缺衣少食。不给校服的话,那校园里就挤满了衣衫褴褛的小孩子,惨不忍睹。所以校方做好事做到底,不仅给食宿,还给衣裤。

福州这间陶淑女校,学生也多来自贫寒家庭,给校服也是资助学生的意思。

二是模糊贫富界限。穿上校服,穷孩子阔孩子在学校里没有差别,有钱人家的孩子不能穿着名牌去炫富,穷人家的孩子也不会因为自己穿不上名牌而自卑。

三是提升学校整体形象。

难道不能去马淑慎学校的宿舍办事?

绝对不可能。

那是教会学校,女校,洋师姑在各方面的管束都十分严格,林寿昌这样一个大男人插翅都飞不进校园。洋师姑=英国女传教士。

林寿昌的学校英华斋也办不了那件事。

英华斋也是教会学校,管理一样很严格。

而且,林寿昌早已不是英华斋的学生了。

五四运动一发生,英华斋在校生林寿昌就辍学离校去参加运动了。

马淑慎并没有离校,她一个中学生,自己不能做主。

但她可以参加运动。

陶淑女校校方不拦阻学生参加社会活动。

为什么呢?

有现实和历史两个原因。

下一章接着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