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程鹤麟
程鹤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860
  • 关注人气:38,6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莲塘浮生》(200)百年前惨不忍睹的教科书

(2022-04-18 01:05:48)
标签:

福州

三坊七巷

百年前

教科书

分类: 长篇小说连载

长篇小说连载:莲塘浮生——福建闽侯程氏家人传说(200)

(微信读书上有机器人朗读的本书音频,欢迎收听)

【逢周一、周二、周三发布】

 

二〇〇,百年前惨不忍睹的教科书

 

话说,1932年秋季,福州吉庇巷人为有肉绒店老板林方正6岁的长子依平上了小学。

小学就在自家吉庇巷的西边、光禄坊的东口,道南小学。就是今天的福州市鼓楼区第三中心小学。

道南小学,宋代的时候是道南书院,后来是道南祠,祭祀宋代理学家杨时的祠堂,兼学馆。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朝廷废了科举,道南祠学馆改成小学。

就是说,这所小学是中国第一批现代小学之一。

现代小学的教科书可让本书主人公、当时在人为有肉绒店打工的程天尺开了眼界。

天尺在乡下老家闽侯县甘蔗镇断续读过两年左右的私塾,前后两个塾师,都只叫学生读经。

虽然,1905年就废了科举,乡下的私塾却没有与时俱进换教材。

乡下的塾师都不知道去哪儿找新的教材呢。

那时候很封闭,不像今天,不管什么事,上一秒刚发生,下一秒就“刷屏”,满世界都知道。

可是,天尺1920年生的人,读书的时候是1920年代末,福州的道南祠学馆改成新式小学都十好几年了,可他们甘蔗乡下的塾师陈先生还是叫他读经。

这也太跟不上趟了。

天尺的第二位塾师、恩人张瑞绶只在1930年短暂地在甘蔗坐了一年馆,也还是让学生读经。

他直接就对请他坐馆的程由全说,他坐馆只教学生读经,绝没有新式教材。

旧学的启蒙读物是“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可是人家依平,福州城里道南小学的学生,上学第一天,拿回来的国文课本,通本都是大白话。

天尺翻开依平的国文课本,看到第一课是:“狗 大狗 小狗”。

大大一页纸,就只印着这5个字。

翻到下一页,这一页印了16个字,是第二课:“大狗叫 小狗跳 大狗小狗叫一叫 跳两跳”。

不像天尺读过的书,书页上堆满了字,基本不留空白。

读过“三百千千”的依尺,相当于小学三年级以上的文化水平,居然就不认识这个“狗”字。

因为,这个“狗”字经书不收。

中国有姓“狗”的,但北宋成书的《百家姓》,收了几百个姓,却没收“狗”姓。

依尺没有不懂装懂,他问依平:“只字读什乇?”这字读什么?

依平用国语答:“狗。”

天尺用国语重复:“狗?”他这是表示自己不知道这个gu字什么意思。

天尺的见识少,他的世界是纯福州话世界,只有读书看字的时候讲国语。平时生活里听都没听过gu这个字。

依平解释说:“就是犬了。”

天尺恍然大悟:“哦,正是正是。‘狗’就是犬。”

天尺学了一个生字:“‘狗’会生者式,摆楞犬加蜀隻‘句’。”狗会长这样,反犬旁加一个“句”。摆楞=翻动,翻转。

话说福州人从来不说“狗”,只说“犬”。

天尺这才明白,书页里为什么画着犬,还有大有小。

天尺觉得,依平好幸福,读的书很好玩,还有图画。

不像他自己读过的书,光有字,很乏味。

尤其是《百家姓》,第一乏味。

讲《百家姓》的时候,塾师搜肠刮肚,给天尺他们讲不同姓氏的历史名人的故事,可是,很多姓氏没有非常有名的历史名人,老师都不知道怎么讲。

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

依平的国文课本,天尺用半天时间一口气就翻完了。

边翻边读边说:“野有味,野有味。”很有趣。

“趣味”这个词,北方人选择了“趣”,福州人选择了“味”。

依平做作业,把“狗 大狗 小狗”重复写了几遍。

又朗读:“狗 大狗 小狗”。

也是好几遍。

程老汉写到这里,忍不住要长叹!

蒙学第一课,“狗 大狗 小狗”。

这都什么呀!

呀呀呸!

能无浩叹?

 

就在林老板长子依平上学的那年,1932年,上海开明书店出了一套小学国文教材,就叫《开明国语课本》。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图。

不过,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信息流物流极为发达,那时候很闭塞。

上海1932年出的教材,且不知道哪年哪月能到福州呢。

上海这套《开明国语课本》,跟依平读的国文课本有很大的不一样。

第一,《开明国语课本》有标点符号。

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就颁布了《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按说从那时开始出版物就应该上标点符号了,但那时不比现在,真正落到实处还要很久。

所以1932年上学的依平,拿到的课本还是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方便小学教学,课本采取空格、分行等办法帮助断句。

第二,《开明国语课本》的内容完全是另起炉灶。

话说那时候的教科书历来都是不同的编辑部不同的出版社各搞各的,互相之间不能抄袭。

比如第1课,不说狗,改说人了,说一家人。

当然不是“人 大人 小人”。

没有那么多字,第1课4个字:“早上起来”。

配4幅漫画:妈妈对着痰盂刷牙、小朋友洗脸、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一家3口吃早饭、小朋友背着书包由妈妈牵着手出门去。

 

第2课3个字:“上学去”。配4幅漫画:妈妈牵着小朋友,走过乡郊小路、再走过乡郊小路、在乡郊小路看到学校了、母子俩到达校门口。

话说过去的学校都不兴家长接送孩子,小学低年级包括幼儿园大班,都不兴甚至是不让接送。

也许丰子恺描画的是上学第一天。

第3课字数多了:“先生,早。”“小朋友,早。”

这都什么呀!

呀呀呸!

只有浩叹。

 

自从1905年废科举兴新学以来,中国的蒙学教材不再读经,因为读经没用了。

在这之前,人们之所以读经,目的就是通过考科举而出仕。这叫读书做官。

1300年里,中国历代统治者,用科举来选拔人才,也把中国传统文化给一代代传了下来。

但科举到了后面,逐渐逐渐走向了它的反面。

它本来是要选拔人才,结果却是误人子弟。

为了公平公正,当局搞了很多标准化的操作方式,这就使莘莘学子不去钻研学术而去钻研应试技巧。

应试教育这个母鸡,下的蛋必然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而且,科举的内容也越来越僵化。

上世纪的学者金克木在讲到科举之罪时就说过,“(八股)僵死汝木乃伊”,“(写八股文)只准代言,不许露出己意,在狭隘天地里摸转圈子,于是重复说空话废话”。

这些弊端,本来可以通过改革科举制度来革除。

可是1905年清廷已经日薄西山,根本无力改革。

自从10年前1895年的甲午战争清廷惨败之后,清廷实际上已经内外交困,正在走向灭亡。

清华大学教授应星说:“在1895-1905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支配关系的确立使中国皇权原场域不复存在,……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好吧,废科举就废科举吧,别把经典也给废了啊!

可还就是废了。

把经典给废了。

不容分说,把经典给废了。

倒洗澡水把小孩也倒掉了。

再怎么说,科举坏是坏在科举制度,不是经典的错啊。

为什么不废汉字呢?

科举使用的是汉字呢。

你还别说,那时候的人还真想把汉字也给废了。

他们动过这个念头。

那时候,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信心,觉得中国落后就落后在文化上,科举误国,汉字也误国,换成拼音文字比较能救国,主张全面采用罗马字来拼写汉语,废掉汉字。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复等衮衮诸公都参与了所谓“国语罗马字运动”。

今时今日,需要额手称庆的是,那场运动他们失败了。

搞那个废除汉字运动的人们都死了,而汉字至今健在,越活越有滋味,并且在键盘时代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