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程鹤麟
程鹤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860
  • 关注人气:38,6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莲塘浮生》(199)三坊七巷内外名校林立

(2022-04-13 00:35:48)
标签:

福州

三坊七巷

名校

分类: 长篇小说连载

长篇小说连载:莲塘浮生——福建闽侯程氏家人传说(199)

(微信读书上有机器人朗读的本书音频,欢迎收听)

【逢周一、周二、周三发布】

 

一九九,三坊七巷内外名校林立

 

话说,1933年6月的一天,作为福州吉庇巷人为有肉绒店的领导,老板林方正利用午餐时间对两位群众徒弟依贤和天尺进行了人生观教育,叫他们远离赌博和毒品(那时候是鸦片),谁诱他们去赌博去食鸦片就是坏人,就要坚决跟他恩断义绝。

他又回答了天尺的提问,指出家人亲友相聚拍麻雀(打麻将)不算赌博。

两位群众,依贤和天尺受到了一次终身难忘的人生观教育之后,人生观都大有提高。

林老板训话完毕,大家午餐也吃完了。依贤去换了替班店(看店)的老板女儿大妹,其他人就准备进入下一个程序:睏昼(午睡)。

天尺正准备往自己屋里走的时候,被老板长子依平拦住了,央求他辅导他做作业。

依平7岁,已经是小学生了。1933年的上半年是他小一下学期。

那时,福州小孩6周岁就可以上小学。

而且,那时福州小孩上学也是按学区划片上的。

那时候,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富人区。

三坊七巷附近有不少很好的小学。

从吉庇巷东口出去往北,顺着福州城古老的中轴线南街(今八一七北路)往北走,经过三坊七巷的另外六条巷子:宫巷、安民巷、黄巷、塔巷、郎官巷、杨桥巷,连接杨桥巷东口的是东街,顺着东街往东走个500米,东街的路北有一所小学,福建省立第一小学,就是现在的福建省福州实验小学。

不过,林方正没给自己的儿子选择省立第一小学,理由是“恰远”,太远。

远近是比较而言。

比较之下,另一所小学近一些,全闽师范学堂附小。

从吉庇巷西口出来往南是通湖路,走那么几步拐弯往西是灵响路,顺着灵响路一路往西、往南、再往西,来到灵响路西口,往南边一看,就是全闽师范学堂附小,就是现在的乌山小学。

不不不,全闽师范学堂附小还是“恰远”。

吉庇巷西口不要往南,继续往西,是光禄坊。

光禄坊跟吉庇巷一样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路。

光禄坊就是吉庇巷往西的延长线。

光禄坊靠近东口的地方有一所道南小学。

离家实在太近了啊。

道南小学?

比起东街那所福建省立第一小学,比起灵响路那所全闽师范学堂附小来,太不高大上了吧?

那是因为你不了解“道南”这两个字的含义。

它这个“道南”,不是道路的南边。

实际上,这所小学,不在路南,在路北。

它这个“道南”,来头是道南祠。

道南祠又是什么来头呢?

宋代的道南书院。

宋代宝祐六年(1258年)在这里建了道南书院。

后来改成专门祭祀宋代理学家杨时的道南祠。

杨时就是那位程门立雪的杨时,福建将乐人,闽地理学的两位创建人之一。

另一位是建阳的游酢。

游酢也是程门立雪的两个人之一。

程门立雪的典故就不写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上网检索。

杨时和游酢拜了程颐、程颢兄弟为师,攻读程氏理学。

他们学成归闽,在福建传播程氏理学。

杨时号称弟子千余人,影响很大。

在他逝世一二百年之后,还能有人把道南书院改成祭祀杨时的道南祠,足见其影响力之深远。

其实,在杨时之后,福建来了一位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朱熹的成就远远地盖过了杨时,理学因而被命名为程朱理学。

杨时死后一百二十多年、朱熹死后几十年的1258年,福州人建了道南书院,再过几十年,改成祭祀杨时的道南祠。

殊为不易。

因为,那时候,人们都只记得朱熹了。

实际上,道南祠里也供奉着程颐程颢朱熹。

同时,道南祠也是一间学馆。

光绪三十一年,道南祠改成南城小学。

光绪三十一年是1905年。

那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朝廷谕令,废除科举。

一声令下,全国各地,新式中小学如雨后春笋冒起。

第一时间冒出来的新式学校,多半都是旧学馆改制改名而来。

南城小学就是这么来的。

民国初年,南城小学改名为县立第三高等小学国民学校。

哪个县?

闽侯县。

福州这块地方,千百年来,福州、长乐、闽侯,几个地名来回换。

实际上,侯官县的名字比福州早五百多年就有了,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就有了。

而福州之名,要到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才有。

闽国国王王延钧自命为皇帝,福州改成长乐府。

清顺治二年(1645年),有一个叫朱聿键的朱元璋后裔在福州称帝,定都福州,福州府荣升天兴府。

清顺治三年(1646年),朱聿键朝廷覆亡,清廷废天兴府,改名福州府,侯官县与闽县同城而处,同为省府治所。

民国元年(1912年),闽县、侯官县合并为闽侯府,属东路道(民国3年,改称闽海道)。民国2年3月,改闽侯府为闽侯县,福州为闽侯县治,仍为省城。

南城小学改名为县立第三高等小学国民学校,这个县就是闽侯县,一个府级县。

就是说,县立相当于府立。

1931年又改为道南小学。

又想起“初心”来了。

1949年之后,道南小学改为福州市鼓楼区第三中心小学。

这是本书作者程老汉爱女的小学母校之一,她在这里念了几年书,后来转学去了乌山小学。

这所道南小学,遗址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光禄坊26号。

不是说改为鼓三小了吗?怎么变成“遗址”?

2007年拆了,三坊七巷保护改造工程中,鼓三小被拆迁。搬去林则徐纪念馆旁边的道山小学,两校合并成为林则徐小学。

1932年秋天,福州吉庇巷人为有肉绒店老板林方正的儿子依平到自家附近的道南小学就读。

入学前,林方正拿了家里户口本,带着依平去道南小学报名注册,交了5毛钱“杂费”,依平就成为道南小学的学生了。

那时候已经是义务教育,学生不交学费,交一点“杂费”买作业本之类。作业本是校方到印刷厂统一定制的,向学生收一点工本费。

 

依平入学第一天,林老板叫天尺送他去学校。

第二天天尺还要送,依平说了:“汝伓通(不要)去,先生会骂。”

就没再送。

 

第一天上学回来,依平带了些书回来,社会、国文、算术。

天尺看了看依平的课程表,除了社会、国文、算术之外,还有手工、图画、唱歌、体操……

天尺拿了《国文》来翻。

一翻就吓了一跳。

跟他在乡下读的完全不同。

根本没有经文,全是白话。

那时已经白话文很多年了。

只是天尺不知道。

天尺在乡下读私塾,前后两位先生,全都是教他读经,启蒙读物是“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三字经》一开口就是文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说的什么?不知道。先生要不讲解,根本不知道啥意思。

经书还没有标点符号,要先生现教断句。

当然《三字经》是3个字一句,但一个字挨着一个字,初学时会乱,一乱就不知道讲什么。

人家依平这个就不同。

有一课是这样的:

午饭时 天气热

黑云起

大雨至

电光闪闪

雷声隆隆

虽然也没有标点符号,可是人家把字用空格隔开。

而且,意思就在字面上,一目了然,不劳先生讲解。

天尺告诉依平:“嚽是讲晡时雨。”

福州人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叫做“晡时雨”,也可以简称“晡时”。

天尺觉得这样的课本比自己当初念的好玩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