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程鹤麟
程鹤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860
  • 关注人气:38,6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莲塘浮生》连载(192)历史上中国人并不歧视同性恋

(2022-03-29 01:05:32)
标签:

结拜兄弟

契兄契弟

福州话

分类: 长篇小说连载

长篇小说连载:莲塘浮生——福建闽侯程氏家人传说(192)

(微信读书上有机器人朗读的本书音频,欢迎收听)

【逢周一、周二、周三发布】

 

一九二,历史上中国人并不歧视同性恋

 

话说,1932年秋天,福州宫巷里的大户人家、做南北货生意的郭老板一家人、老老少少都感觉到了,郭老板的次子依彪突然变了个人似的。

嗜睡、懒洋洋、对什么都没兴趣,脾气也变得暴躁。

最糟糕的是,他对自己刚刚出生才几个月的儿子越来越不满意。儿子哭他生气,儿子拉屎拉尿他生气,儿子呕奶也生气。

而他一生气就冲妻子漪琳发火。

他发火的时候讲话特别难听。

“总款其椷囝蒂汝生来做什乇?”这样的兔崽子你生来做什么。

“总款其契弟囝蒂汝生来做什乇?”这样的王八蛋你生来做什么。

他自己就是生下这个孩子的始作俑者,这倒好,全部推给妻子了。

福州话里,“契弟”是骂人很厉害的一个词,意思跟普通话里的“操蛋”、“操波依”差不多。“契弟囝”的意思很糟糕,我把它翻译成“王八蛋”,算是意译。依彪这样子骂自己的儿子,等于是把自己给骂了。当然,也把妻子漪琳包括在里面。

 

本来呢,“契弟”的意思是契兄弟中间的弟弟。契兄弟就是结拜兄弟。古人爱搞结拜,结拜要举行仪式,焚香、磕头、举酒、盟誓,说些“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之类。这个结拜过程,就是上契。经上契而形成的关系就是契兄契弟的关系,女的就是契姐契妹。

所以,最原始的契兄契弟并没有褒贬。

时至今日,福州话里还有类似的词,没有褒贬。契郞爸=义父;契诸娘囝=义女;契囝=义子。注意啊,最后这个是契囝而不是契弟囝,中间没有“弟”。

后来,词义在发展,男同性恋关系也被称为契兄契弟。

中国古代,同性恋就不是个事,不受歧视。

《左传》和《礼记》都记载了一个故事:在齐鲁之间的一次战斗中,鲁国公子公为,跟他的嬖僮(娈童)汪锜同乘一辆战车奋勇拼杀,一同战死。死时,汪锜年龄太小,国人就打算以夭折少年的殇礼葬之。有人就来请教孔子,孔子答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意思是,汪锜是为国捐躯,就按为国捐躯的丧礼,不必按夭折少年的殇礼。

这个案例中,人们压根儿就没提到王锜跟公为搞基的事。那就不是事。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里面这句,现在常被用来讲男女之间的爱情,事实上,人家讲的是两个男兵之间的“基情”。

前些年,中国画家陈老师接受媒体访问谈同性恋时说:“东汉12个皇帝有8个是同性恋,或至少是双性恋。”

到了明清,中国社会流行男同性恋,公开地、公然地流行。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就在自己的《自为墓志铭》里说自己“好娈童”。

郑板桥、袁枚,都好男风,都是双性恋。

这种风气在福建、在福州也很盛。

明代文学家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里说:“闽人酷重男色,无论贵贱妍媸,各以其类相结,长者为契兄,少者为契弟”。契兄契弟关系亲近到可以登堂入室像对方家里的亲戚一样。

满清输掉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之后,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口通商。西方的商品进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的物质存在,而西方的思想观念也进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经过长时间的洗脑,西人对同性恋的歧视也渗透进中国人的观念里,本来对同性恋不褒不贬的中国人开始歧视同性恋。福州人的词语“契弟”就这样变了性质,本来并无褒贬的词渐渐变成贬义词,还带有粗口的意思。因为,男同性恋之间的一个性行为是操练后庭。

人类的精神很分裂。

性行为,做起来是相亲相爱,说出来却是可耻下流。

所有的粗口都打从性器官、性行为而来。

依彪拿“契弟囝”骂人,震惊了郭家全家老少。

依彪的祖母被震惊了,她深感不安,也不解:“嚽正是野殆啊,依彪变死去,变死去。”这真的很糟啊,依彪变坏了,变坏了。变死,变得很坏。

依彪的母亲被震惊了,她深感不安,也不解:“只俊其伲囝、自家其囝,依彪会嫌遘者世事,卖会意去。”这么俊的孩子,自己的孩子,依彪会嫌弃到这样子,不理解。

反倒是漪琳、依彪发火的对象,比较冷静。

漪琳在华南女子理工学院读的几年书,派上用场了。

她在华南女子理工学院读的是家政专业。

家政专业就是管理家庭事务的专业。1920年,北京大学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可是,陈衡哲当了一年教授就辞职了,她生孩子去了。用陈平原老师的说法,陈衡哲辞职“转而持家兼著述”(陈平原:《那些让人永远感怀的风雅》)。借陈平原老师的这句话,家政专业嘛其实就是“持家”专业。

我在本书第191章里讲到,漪琳的大学同班同学,一共十几个人不到20人,这些同学,不是跟漪琳一样在校时就已经是少奶奶,就是毕业不久就成为少奶奶,所以你把家政班视为“少奶奶培训班”倒也顺理成章。

家政专业的学生要读心理学。漪琳在校时曾听一位番囝哥(洋人)先生(老师)开讲座介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1930年代正值弗洛伊德声名大噪之际。

漪琳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对弗洛伊德也无比崇拜,所以自己在课外又多读了一些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是第一位将抑郁和哀伤反应进行比较联系的学者,他在1917年发表的《哀伤与抑郁》,被认为是他研究抑郁症最重要的一篇文献。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经历了重大创伤事件之后,却被压抑着没能释放哀伤,创伤就会转化为抑郁。

漪琳知道依彪曾经嗜赌,一年前(1931年)起以患上心脏病为由休学在家,而他的休学实际是被“软禁”在家。漪琳觉得,不让他赌,可能对他是个重大创伤。而“软禁”他这么长时间,又压抑了他的哀伤。依彪自己好像也在尽力压抑自己的哀伤,他都从来不抱怨,没事人一样上教堂、去戏园、下汤池。长期压抑就使他抑郁了。

那时候还没有产后抑郁的说法。产后抑郁要到1968年才由英国精神病学专家布莱斯.皮特提出。

想到这些,漪琳的心里涌起了一波一波的浪。

一波是同情,对依彪非常同情。

一波是心疼,为依彪感到心疼。

一波是悲壮,为自己感到悲壮。

怎么还有悲壮呢?

漪琳同意嫁给依彪,一方面是被依彪的帅气所吸引,一方面是被自己的傻气所驱动。她傻傻地以为自己可以拯救依彪。她的母亲不是拯救了父亲么?而她极力鼓动丈夫常常去自家附近的花巷堂(基督教美以美会教堂)听布道做祈祷,是企图利用宗教的力量来拯救丈夫。

漪琳的悲壮感就打这儿来。

她将丈夫依彪的粗口骂人,当成了冲锋号,她要发起新一轮攻势,来拯救依彪。

后来的事实将证明,漪琳错了。

她拯救不了她的丈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