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程鹤麟长篇小说连载莲塘 |
分类: 长篇小说连载 |
长篇小说连载:莲塘——福建闽侯程氏家人传说(60)
【逢周一、周二、周三发布】
六十,安葬17年的程赟面容栩栩如生
话说,程赟死了17年之后,公元961年寒食节前夕,程赟的子孙,从程赟的长子延长及其3个弟弟延美、延春和延坚,到程赟的玄孙,近20口成年男丁,分别从他们居住的永泰、古田、瀛洲(今闽侯甘蔗)前往漳州,在漳州地主林逸、林珑兄弟的陪同下,到漳州云洞岩的程赟墓,开坟、开棺,要迎请程赟的骸骨回闽侯竹岐榕岸龙兴山安葬。
开棺的那一天就是寒食节。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正是所谓“雨纷纷”的季节。但公元961年,漳州的寒食节无雨,万里晴空。无雨的寒食节叫做“阳春三月”,温暖、可爱、美丽。正所谓“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蓝湛湛的天空托举着暖洋洋的春阳,春阳之下,是草长莺飞、万紫千红的云洞岩,程赟的墓就在云洞岩。
当时,两个工人在殡葬师父的指导下,小心翼翼掀开了棺盖,围着坟墓站了大半圈的程赟的子孙们就看到棺内惊人的景象,程赟脸上的肌肉完好无损,鲜如活人!程谟赠送的金丝楠木棺材,真乃上品!程延长兄弟几个,都觉得棺材里躺着的不是放了17年的遗体,简直就是活着的阿爹睡着了一样。全家老少四代近20口男人,当时就齐刷刷跪下了。一旁的林逸、林珑兄弟也跟着跪下。
在殡葬师父的提示下,程延长大声喊到:“阿爹!”两个字刚一出口,延长就哽咽了。停顿了一会儿,他用了很大的努力继续喊到:“阿爹,儿孙……今来……迎请……阿爹……归葬!”他全程哽咽。
延长之下近20口男人,也按照殡葬师父的提示,齐声连喊三遍:“迎请归葬!迎请归葬!迎请归葬!”喊声里夹杂着不同人不同声调的哽咽、抽泣。
大家知道,棺材埋在地面以下的坑穴里,所以跪在地面上的程延长一家人,等于是俯身跟棺里躺着的程赟面对面。年轻人视力好的,连程赟的眉毛眼睫毛都看得一清二楚。看上去,程赟真的是栩栩如生。这可不是考古挖掘,考古人员看到这景象会惊叹,而这具棺材里躺着的是这群跪着的男人们爱着敬着怀念着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全家老少想的是,汝若活着该多好啊!程赟的玄孙,最大的是程延长的曾孙,程赟死时他还是母亲怀里抱着的婴儿,脑子里完全没有高祖父的印象。比他小的几个年轻人,是程赟死后才出生的,程赟没见过他们,他们也没见过程赟,他们此刻见到高祖父如此鲜活生动的遗容,内心非常震撼。而在场的曾祖父辈、祖父辈、父辈人们的哽咽和抽泣,又将年轻人内心的震撼催化成哀伤,他们也都泪流满面。
也在墓旁跪着的林逸、林珑兄弟,都已泣不成声。子孙感念父祖,是因为自己的生命来自父祖,而林逸、林珑认为,他们的生命也来自程赟,程赟对他们有再造之恩,若不是程赟,他们早已被执行了“斩决”。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程赟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
话说一千年前,中国人一年里有4个祭祖日,寒食节春祭,七月半夏祭,重阳节秋祭,年除夕冬祭。那时候清明节还不是祭祖日,只是廿四节气里的一个节气而已。清明节取代寒食节成为祭祖日,是宋元开始逐渐形成的。程赟遇难17年来,林逸、林珑兄弟年年都会在春夏秋冬的4个祭祖日,带着家人来程赟坟前祭扫,一年4次,一次不落。他们告诉自己各自的妻儿:“若非程刺史,便无我等。”
林逸、林珑的父母和哥哥一共五人原先葬在林前岩,看到程赟被安葬在云洞岩之后,林逸、林珑就在云洞岩程赟墓附近买了一块风水宝地,将自己父母哥哥的坟墓迁葬到云洞岩来。一来方便祭扫,走一个地方就能祭扫生身父母和再造恩人的墓,二来也让父母和哥哥们跟林家的恩人作伴,使程赟暂栖漳州期间不孤单。
虽然因为世道不靖,程延长他们把迁葬程赟墓的事拖了17年,但每年的祭扫却从来不曾中断过,他们每年都会至少来漳州一次,要么就寒食节来,要么就重阳节来,有时一年会来两次,寒食节和重阳节都来。七月半夏祭天太热、除夕冬祭要忙着过年,就不来了,大家各自在家中遥祭。
这时候,殡葬师父说话了:“诸位孝子、慈孙、曾孙、玄孙,请起立!”跪着的人们就都站了起来。
然后,按照事先说好的,程赟的子孙离开墓地回漳州城歇息,墓地这里就留下林逸、林珑兄弟课工(督工)。
为什么程赟的子孙不能停留在现场呢?因为接下来殡葬师父要做的事可能会让程赟的子孙很难过:洗骨。
洗骨就是处理骸骨。“洗”是“剔削”的委婉说法,“剔削”什么?“剔削”骸骨上的腐肉。
话说中国有一个丧葬传统叫二次葬,将安葬若干年的遗体,挖起来迁往别处安葬。这个“别处”,可以是另一座山、另一个村庄、另一个县、另一个省,也有的就在原先坟墓附近。像林逸、林珑把他们父母哥哥的坟墓从林前岩前往云洞岩也是二次葬。从二次葬的操作方法来说,二次葬也叫洗骨葬、剔骨葬、拾骨葬、捡骨葬、执骨葬、捡金葬。这些说法里,也可以不讲“葬”字,直接就是洗骨、拾骨、捡骨、执骨、捡金。福州话“捡金”叫“揢金”,“揢”就是福州话的“捡”。“金”是对先人骸骨的尊称,取“金”字“贵重”的字义。装先人骸骨的瓮叫“金瓮”、“金斗甕”、“金塔”。
那为什么要二次葬呢?最初是为了把死者安葬在故土,这叫“归葬”。
很多人死的时候可能会在异乡,比如军人到处征战,会死在战场。东汉将军马援曾经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诗人龚自珍将马援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写出名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但是凡夫俗子并不愿意葬在异乡,再加上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像大将军那样,死在异乡还有人拿马皮包裹了他的尸体归葬故里。那时候,人死在异乡,别人没办法将尸体长途运送去死者的故里。这就有了二次葬,所谓二次葬就是迁葬。
二次葬在中国内地应该是已经绝迹了,因为内地不让土葬,尸体一律火化。火化之后就剩下骨灰,骨灰没什么可“洗”可“剔”可“拾”可“捡”可“揢”的。骨灰装骨灰盒里既不会“腐烂”,也很方便安置和运送,想放哪里放哪里,想搬到哪里搬到哪里。但香港还保留着二次葬,因为香港至今仍允许土葬。程老汉长期以来都在香港新界的山里行山,常常看到露天摆放的金瓮,还曾看到有人挖开旧坟墓进行洗骨,迁往别处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