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程鹤麟
程鹤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399
  • 关注人气:38,6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篇小说连载:莲塘——福建闽侯程氏家人传说(50)

(2021-04-28 01:05:49)
标签:

程鹤麟

长篇小说

莲塘

分类: 长篇小说连载

长篇小说连载:莲塘——福建闽侯程氏家人传说(50)

【逢周一、周二、周三发布】

五十,程赟断案(4)

话说过去衙门办案,凡是查恶人(权势、恶霸)的案,从来都是谨慎小心,有十足把握才敢出手抓人,因为抓错人可吃不消。所以,阿某杀人案,从夏至查到立秋,一个半月了,案子到底办成啥样,完全没消息,这才使得报仇心切的林逸、林珑自己动手“私了”了杀人犯阿某。

而对普通小民百姓,衙门就敢随意下手,林地主两个儿子杀了恶霸阿某,衙门只有一分把握就下手了,从立秋翌日的下午发现阿某遇害,到立秋翌日的翌日的早晨捉拿林家小哥俩,前后不足一昼夜。

这一分把握是怎么来的呢?一是凭路人含糊其辞的口供,二是凭县令自己的推理。头天下午,有人报案说西濠沟里有尸体浮起来,几个“不良人(协警)”就被派去捞尸体,捞起来一看是他们本来要逮捕的阿某。这些“不良人”就赶紧到西濠沟一带访问当地居民,有一个酒肆伙计说,立秋晚上酒肆打烊之后他收工回家,从西濠沟桥前面的街上路过,看见桥上有两个小孩搀扶阿某,但是他没上桥,只是从桥前面路过,没看清楚两个小孩是谁,更没看见谁把阿某推下濠沟。龙溪县令凭这个含糊的说法就敢推断必定是林逸、林珑作案,就命人去捉拿小哥俩,万一捉错放了就是。

算是这县令运气好,小哥俩一上公堂,不用吓唬,不用上刑,直接就供认不讳:没错,就是我们杀的。怎么杀的?趁他醉,把他推河里。

县令就判林逸林珑斩决(死刑),呈报漳州刺史,漳州刺史同意县令的判决,呈报给闽国朝廷。中国历史上,从北魏就开始规定,死刑案件一律奏请朝廷(中央政府)核准。有的案件还要皇帝本人亲自过问。现在一些电视剧里,县令查完案情大喝一声“拉出去斩了”,就执行了死刑,实在是太过欺世。

漳州刺史往福州呈报案件时,还奏报说,对两个少年被判“斩决”,漳州官民都有异议。漳州本地舆论多偏向林逸、林珑小哥俩,主要就是认为,小哥俩为父母兄长报仇,不仅无过错,反而属于“孝烈”。“孝烈”是孝义节烈的意思。何况,官府也查明阿某确实就是林地主家惨案的唯一凶手,若阿某被活着逮捕,必然也是一死。

此案报到朝廷,在闽国朝廷刑部内部也引发争议,一派认为小哥俩“孝烈”,应宽恕,“宜贷死”。“贷死”就是免死。另一派持相反观点,认为“国法不可纵报仇”,否则会破坏国家的法律。用我们现在的说法,不能允许百姓之间互相仇杀用私刑。

刑部尚书统一不了大家的意见,就把麻烦上交给皇帝,奏请皇帝裁决。

这是公元943年的事,闽国皇帝是王延羲。王延羲有许多可笑荒唐的行为,比如嫁女儿要群臣交份子钱,谁不交就当众脱他裤子打他屁股,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强。但是荒唐归荒唐,王延羲倒是不蠢。毕竟是王审知的儿子,受过良好的教育。

王延羲看了刑部的报告,很快就给了御批,“斩决”,维持死刑判决。

王延羲的御批还写了这样几个字:“援玄宗张审素例。”

王延羲援引的张审素案件是唐开元年间轰动一时的大案。张审素是雟州都督府(今四川德昌县)都督,被其部下陈纂仁告发“冒战绩、私佣兵”,就是谎报战绩、私自雇佣士兵。当时皇帝是玄宗李隆基,他派监察御史杨汪到雟州按察(调查)。杨汪觉得“冒战绩”还不要紧,“私佣兵”就很要命,你自己养兵岂不是要谋反吗?就先把张审素关进监狱,自己再去雟州按察谋反案。没想到,张审素部下一个叫董堂礼的武将,是张审素的“猪队友”。他出离愤怒,恨陈纂仁诬告张审素,就杀了陈纂仁,又带兵包围了杨汪,企图胁迫杨汪为张审素雪冤。这下子让张审素坐实了谋反罪。朝廷派周边其它州府的军队大兵压境,杀了董堂礼及其党羽,解救了杨汪。李隆基一怒之下,下旨杀了张审素,以及张家16岁以上的儿子。张审素两个儿子张瑝9岁、张琇7岁,免死,流徙岭南。4年后,张瑝、张琇,一个13岁、一个11岁,小哥俩逃回洛阳,找到机会杀了杨汪。

过程很复杂就不多说了,简而言之,张瑝、张琇后来被捕,围绕他们是否应该被处死,李隆基的大臣们也发生了严重分歧。中书令张九龄主张“贷死(免死)”,侍中裴耀卿与李林甫就认为应该处以死刑。最后是李隆基拍板裁决,处死。玄宗还专门下敕解释为什么这么做,主要就是:“国家设法,……期于止杀。各申为子之志,谁非徇孝之夫,展转相继,相杀何限!”意思是国家立法是要防止民间互相报仇相杀,否则杀来杀去没完没了。

话说王延羲关于漳州林逸、林珑死刑“复核”的圣旨发到漳州的时候,已经是公元943年的农历十二月了。圣旨到漳州时,漳州刺史已经获准致仕,正在打包准备退休回老家。他接到圣旨后对底下人交代说,除夕将至,来年再付决杀。意思是马上过年了,明年再执行死刑吧。总之他是不管了,回家过年去了。过年之后,漳州一直没有刺史,林逸、林珑小哥俩就被一直关在牢里。

就这样,拖到944年农历四月下旬,程赟来到漳州就任刺史,小哥俩还在狱中等候处决。

程赟在福州就听儿子延长说过此案,当时他觉得王延羲援玄宗张审素例是错,因为“批答”准予执行张审素及其一家成年男子死刑就是玄宗自己干的,他要处死张瑝、张琇要害其实是出于维护自己的面子。况且,张审素儿子杀的是朝廷命官,而漳州林家小兄弟杀的是一个劣迹斑斑的街肆恶少,岂能相提并论。不过当时程赟一句话没说,十几年前他被王延翰关到牢里“思过”时他就决定不再过问朝廷的事了。现在不同了,现在他是漳州刺史,不再是赋闲的“老干部”。所以,程赟一到漳州,第一天视事,就主动过问此案,他要纠王延羲的错。

可是怎么做呢?程赟不愿意说,王延羲死了,现在的皇帝是朱文进,王延羲的旨意一律作废。这么说不符合程赟内心的逻辑。读过前面章节的看官知道,程赟的内心逻辑是,朱文进弑君,是个罪犯。可他这个漳州刺史又是朱文进任命的漳州刺史,他又不能说老子不想干这个刺史。你不想干你怎么又来了?这事太复杂,跟人讲不清楚。

想来想去,程赟想了一招,重审。他不说王延羲的旨意作废,他只说此案有许多疑点,发回龙溪县重审。这时已经是944年农历五月了。

这一招妙极了。死刑要报到朝廷复核,是“慎杀”的意思,怕脑袋掉了接不回来。而如果不是死刑案件呢?县令就可以决定了,刺史更没有问题。

龙溪县的县令聪明,一看新来的刺史把案件发回来叫他重审,就明白了刺史的用意。他命人把林逸、林珑小哥俩押解到县衙,装模作样问了半天话,然后做出判决,只字不提几个月前的死刑判决,好像是个新案子,给判了个“一岁刑”,就是一年有期徒刑。

林家小哥俩是头年立秋之后被捕的,到此时(公元944年五月)还不到一年,就被押回县狱服余下的刑期。

呈报到刺史衙门,程赟却不满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