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稿件】21年前的记录:凤凰卫视香港回归报道(二)
(2018-06-28 14:29:39)【旧稿件】21年前的记录:凤凰卫视香港回归报道(二)
作者:哈里
【程鹤麟按语】本周,本公众号刊发记录者哈里2017年下半年写作的原始稿件,以纪念21年前,凤凰卫视历史性的、不同凡响的初试啼声。
看着这篇旧稿件,程老汉深感,当时就记录,非常重要。这篇旧稿件所记载的许多事,我已忘却。若非当时就记录下来,有些事就灰飞烟灭了。
却说沈纪先生执掌了凤凰卫视香港回归报道企划案的帅印之后,立马行动,于4月28日,即工作营之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在凤凰会馆5楼东屋他的办公室里升帐,召集了第一次企划会议。
查沈纪其人,男,时年60余岁,常自称老汉,但并不倚老卖老,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说起话来铿锵乱响,办起事来麻利中带着点儿急躁。他是一位资深的新闻工作者,曾任中国最大电视台的副台长。沈先生于今年(1997年)春天加盟凤凰卫视,被委以凤凰卫有限公司节目总监重任。但是沈先生初到凤凰卫视时,几乎属于半雪藏状态。在凤凰卫世人人都忙的四脚朝天的情况下,他这样一位重量级人物却只起一种咨询作用,委实让人看不懂。而到了香港回归报道工作小组成立,宣布沈先生领衔担纲,人们这才明白了凤凰卫视管理层之精明巧妙、之稳健扎实、之长袖善舞——经验丰富的沈先生成为凤凰卫视唯一一位专心于香港回归此一重大报道的领导人。
如今看来,当潘红星在北京如坐针毡,忧形于色,管理层却都稳如泰山,不动声色,原因正是他们早已决定了启动此一重大工程的两项要物:主导人物和财物预算。有了这两样,自然能够面对即将来临的世纪媒体大战,胜似闲庭信步。
实际上,自1996年3月31日凤凰卫视中文台启播的那一天起,管理层就已经瞄准了九七香港回归。启播才两个月时,即派出强大的摄影队,于1996年6月初,到深圳独家采访了解放军驻港部队,制作成长篇报道播出。
(以上两图:1996年6月初,凤凰卫视派出主持人窦文涛、许戈辉等人组成的摄影队到独家采访解放军驻港部队。)
刘长乐总裁和崔强、王纪言两位副总裁利用参加上海电视节的机会拜会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黄书记,并安排了主持人吴小莉,就九七香港回归之后,沪港两地良性互动关系等问题采访了黄书记。1996年底,筹办《时事直通车》专栏,而推出该栏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提前进入香港回归报道,所以该专栏曾一度拟名为“九七特写直通车”。而该专栏自启播以来(至1997年),每天有一个固定的板块就是“聚焦九七”,专门报道香港回归的消息。
第一次企划会显得比较郑重其事。公司副总裁、凤凰卫视中文台台长、中文台第一大忙人王院长也抽空到会。这位著名的电视学者讲话总带着浓厚的理论色彩,而此次在强调香港回归的重要意义时,简直还带着点儿诗意:“这是本世纪最后一件重大历史事件。7月1日凌晨,在香港这块弹丸之地,将发生一场媒体间的世界大战,全球6000名记者,将在那里做着本世纪最后一次重大的较量”。4月底的时候报名参加香港回归报道的记者是6000人,而到了6月底,真正到港记者过了8000人,的确有“世界大战”的味道。王院长要求企划的眼光应不限于香港,要发挥凤凰卫视沟通两岸三地的优势,注意到当时凤凰卫视覆盖亚洲及太平洋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事实,立足本港,放眼世界。后来,在凤凰卫视中文台60小时香港回归报道中,就有了国际知名人士访谈﹑有中国内地和台湾方面的相关报道。
老资格的新闻工作者沈纪先生,则很专业的提出了“大事不漏﹑扬长避短﹑拾遗补缺;用公共信号,做自己文章,着凤凰色彩”这样一个企划原则。这个原则后来成为凤凰卫视中文台在香港回归报道中,贯穿始终的方针。
而应邀前来支持凤凰卫视的、时任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副院长钟大年教授,则冷静地分析了凤凰卫视面临的局面。他指出,九七香港回归,是传媒难得的机会,但对于凤凰卫视这个到7月1日才诞生15 个月的卫星电视来说,却又是一个极严峻的考验。干好了,观众最多认为你尽到了责任;干得不好,观众不会因为你是个年轻的电视台而原谅你。
机遇与挑战并存,光荣与责任同在。企划会开着开着就开了锅,人人热血沸腾,个个踌躇满志。
且慢,先别头脑发热。4 月28日的时候,企划人员手头的情报并不完备。那时中英双方在有关的日程安排上尚未到成完全一致。后来的事实是关于解放军驻港部队何时开进香港这一关键问题,中英双方是在6月27日才达成协议。
那么如何企划?
当时沈纪先生一咬牙一跺脚(他其实并未跺脚﹐可能亦不曾咬牙。但他老人家确实做出了一种“一不做,二不休”,勇往直前、毅然决然的样子),说: “不管怎么说,企划案必须迅速做出来。我们就只当他已经安排妥了,先按手头现有的资料做。只有大方案定下来了,到时才谈得上依据变化做调整。今天拿出第一稿,明天上午讨论。”
哇赛,这老头好狠﹗要知道,企划部总共才有两三个人,一条半条枪:程鹤麟、宋彦利、吴碧玉、刘啸。不过沈大帅军令如山倒,企划部得令忙加班,连夜闭门造车,总算赶在次日凌晨完成了第一稿。来不及打印,就把手稿复印,上午发到大家手中。(这个原始记录显示,1997年的时候,中国人还在笔头写作阶段,还未进入键盘写作。那时候,编辑记者用笔写稿,然后交专职的打字员录入电脑。凤凰卫视前评论员曹景行先生今年1月发表的文章也讲到:“对媒体记者、编辑来说,开始还可以继续用笔手写稿子改稿子,另有专门的电脑打字员帮你打稿。没过几年,编辑部里所有人都自己学会电脑写作,否则就难以继续任职。”)
4月29日,讨论这份“手抄本”。讨论完,沈大帅下令﹕按今天讨论的改,明天再讨论。
4月30日,讨论第二稿,还是手抄本。沈大帅又下令﹕再改,节后再讨论。
5月1日至3日,劳动节加上周末双休日,全国人民放假3天,凤凰北京企划人员忙着“再改”。
5月5日,讨论第三稿,这回是计算机打印稿。
就是这天决定,给凤凰卫视中文台6月30日12时至7月2日24时一共60小时的香港回归报道节目,安一个总片名——
九七香港回归世纪报道
……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