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粽子飘香的端午节只剩下二天了,每年的这个节日似乎比其它节日更在我的盼望中,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的生日就在端午节这天。小时候常常感到很自豪,这一天有那么人在为自己庆祝生日。
我的老家在湖南,每到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洒雄黄酒,习俗众多。小时候只知道机械地按习俗来,却不知道这些习俗的缘由。据民俗专家称,端午节其实是我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为何这么说呢,端午节邻近夏至,虽然盛夏还没来到,但持续的高温天气已让人非常难受。这个时候是各种病菌肆意繁殖、传播的时期。
古代民间老百姓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之说,即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此月多灾多难,因此想了不少办法来应对。避“五毒”也是过端午节的初衷。

挂艾草--驱邪气
这个习俗至今仍在很多地区盛行,每到端午节的时候市场上都有一把一把的艾草卖。
艾草早在我国古代就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效,将艾草加工成“艾绒”,是针灸疗法的重要药材。五月正值艾草生长旺期,含艾油最多,功效最好,因此人们在端午节争相采艾草挂于门楣。另外,有些人家也会在端午节将菖蒲、石榴、胡蒜或山丹挂在门上,菖蒲能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可以治疗癫狂,石榴花既能治病又代表吉祥,这些都是自古传下来防病辟邪的“良药”。
洒雄黄酒--解毒
说到雄黄酒就想起白蛇传里的情景,白蛇娘娘露出马脚就是因为雄黄酒。
端午节前后,毒气上升、疫病萌发,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发现雄黄具有消病解毒的功用,古人称它能“解百毒、辟百邪、杀百虫”。
但能“解毒”的雄黄本身也具有一定毒性,
从中医角度,雄黄是一味外用药,不能内服,雄黄中毒的主要症状为上吐下泻。端午节不提倡喝雄黄酒,可将雄黄酒喷在墙壁、门窗等地,能达到净化环境、消疫驱邪的功效。后来人们还在雄黄里加入艾草、薰草等原料制成香包供妇女和儿童佩戴,也具有驱病消灾的作用。
端午的传统“五黄”除了雄黄酒外,还有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常青说,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用“五黄”的力量,健脾健身,提升自己的精力。
此外,古时的端午还有“沐兰”的习俗,将泽兰和佩兰两种中草药煎成汤,用来沐浴,既强身又驱病,但这种习俗至今已比较少见。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每到端午节,中华大地到处都是艾草香气,雄黄解毒,可不是最彻底的一次爱国卫生运动嘛!
相关博文推荐:
警惕健身时的身体信号
过度防晒不利于健康
不良生活方式成头号健康杀手
脂肪真的是健康的大敌吗?
喝酒后洗浴是错误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