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那么多人笃定“斯人”?这其中有影视剧、网文,甚至是“高端”文章的“功劳”,还有自身对古文与白话文潜意识的误解等等,综合影响下,大概率将记忆“磁条”“覆盖”成更“古”更“文”的“斯”。
“是”和“斯”有相近的语义,凭记忆争论无甚意义,且会变得很扯。到底孟子用“是”还是“斯”,交给古文研究者考证吧,没条件研究的凭记忆和有限认知在那争论与投票是得不出“真相”的。倒是为何那么多人笃定“斯人”且认为“必须背诵的课文不会这么多人犯错”(网上的投票和评论亦可见相当多数人自信地认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属于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范畴了,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不妨研究下这个课题!
下方杨振宁对牛顿的评价是否有助理解?可能不是很有力吧。生活中的“误解”并不少见,但能够“自知”者少,而“自信”“笃定”者众。“误解”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学习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信息来源的渠道和环境,连号称天下之“二”的“毛熊”都能严重“误判”,何况常人乎?
其实“误解”本身不可怕,如用“是”还是“斯”可怕吗?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信息来源导致的“贴标签”与认知固化,并因此“误判”而导致的结果,正所谓“三人成虎”“众口烁金”。在人家看来不简单的公事,你若能容易甚至信手拈来地完成或解决,连王阳明那样“此心光明”损己为公的圣人都能被猜忌、防备和打压,何况常人乎?
“误解”很容易变成“误判”,对一个人来说很可能改变其命运轨迹甚至窒息生命,对整个世界来说很可能改变世界秩序甚至生灵涂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