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深邃投射来的一个字》

(2022-10-29 15:37:04)
标签:

教育

历史

情感

时评

文化

分类: 时事茶餐

      为何那么多人中学背的课文明明是“是人”,却笃定“斯人”?这其中有影视剧、网文,甚至是“高端”文章的“功劳”,加上自身对文言文与白话文潜意识的误解与偏见等等,综合影响下,大概率将记忆“磁条”“覆盖”成看似更“古”更“文”的“斯”。说实话,我第一反应也“记得”是“斯”,背诵起来还朗朗上口,但见这波争论,随手搜了搜网页,看到几乎满屏的“斯人”,开始不确定自己的记忆是否正确。于是特地查阅了94年买的诸子百家典籍,综合网络报道与评论得到了一个大概率判断,同时思考为何记忆会被重置?

      “是”和“斯”有相近的语义,凭记忆争论无甚意义,且会变得很扯。到底孟子用“是”还是“斯”,交给古文研究者考证吧,没条件研究的人凭记忆和有限认知在那争论与投票是得不出“真相”的。倒是为何那么多人深信“记忆”、笃定“斯人”,且认为“必须背诵的课文不会这么多人犯错”(网上的投票和评论肉眼可见多数人自信地认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属于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范畴了,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不妨研究下这个课题!

      杨振宁对牛顿的评价是否有助理解?可能不是很有力吧。生活中的“误解”并不少见,但能够“自知”者少,而“自信”“笃定”者众。“误解”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学习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信息来源的渠道和环境,这也不是常人的错,连号称天下之“二”的“毛熊”都能严重“误判”,何况常人乎?

      其实,“误解”本身不可怕,如用“是”还是“斯”可怕吗?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信息来源导致的“贴标签”与认知固化,并因此“误判”而导致的结果,正所谓“众口烁金”“三人成虎”。人家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的公事,你能举重若轻甚而信手拈来,连四两拨千斤平息叛乱于民于国有大功的王阳明,这样“此心光明”损己为公的圣人都能被猜忌、防备和打压,何况常人乎?

      人的阅历、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通晓,认知偏狭是大概率事件,因而产生误解也很平常,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能尽量避免“误解”演变成“误判”,因为对一个人来说很可能因此改变轨迹甚至生命窒息,对整个世界来说很可能因此改变秩序甚至生灵涂炭。

      一沙一世界,一叶也能障目。在“真相”未明之前,人潜意识中更相信自己的记忆与认知,“聪明人”有疑问也多数不说,下意识会避免被认为“无知”,大概率不说话或避重就轻。平日不爱说话的人,除却内向得紧,要么通透大智慧,要么真不懂。不懂又爱说的人毕竟不多,懂得又爱主动找人说的人也少,常见的应该是自己八竿子打不着、起初觉得无关紧要的话题闲聊互动变成观点不一甚至争论,实诚地做一名听众需要修行,敷衍的听众相对容易多了。而不论“真相”是什么,首先说出“真相”的人十有八九会受损,多数人潜意识会趋利避害,不喜自己不如人。其实这本和“无知”无关,但人潜意识会往这方面想,只不过心中不会明确与“无知”“怨恨”挂上勾而已,所以一般不会承认自己的偏狭,而大概率会怨恨,但不自知,因为一般不至于愤,怨却油然而生,稀疏平常。

      有位哲人说,不读书的人容易上人的当,读书的人容易上书的当。读书人最大的弱点就是总以为这世界是讲道理的。这个“字”从历史深邃投射而来,只不过在人海中泛起一丝涟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