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们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六府者胃为之海”。虽然有六府之称,胃府是总称,言胃则概括之。胃府指通道,是水谷津液的通道;并且在通行的同时,对水谷津液有“化”的作用。
黄帝们说:“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素问病能篇),表明黄帝们对水谷、水与津液有了区分。
黄帝们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这是说,膀胱是津液的容器,在“气化”的作用下,排出了尿液。膀胱属于胃府之一,是胃府中专门排出尿液的场所。请注意,这里的膀胱内受纳的是津液而不是尿液,津液分布人体各个角落,无处不在,或者说人体就象一个盛水的大水囊,有一个出水口,排出尿液。从水囊即膀胱里的津液变成尿液,必须经过“气化”,才能从津液中提出尿液。
因此,这个膀胱或水囊是一个“器”,除了内容物水津外,就是由一层“皮膜”形成的“水囊、口袋、带盖的水杯”,这层“皮膜”位于人体的最外层,属于人体的表。后人从黄帝所说中,总结出“胃主受纳腐熟”,胃的受纳可以包括膀胱、胆、大肠、小肠,甚至所有的脏器组织,也就是整个人体。受纳指空间性,凡物质必然占有空间;腐熟指催化、气化甲物质变成乙物质,如氧化作用、酶的催化作用,黄帝们称为胃的腐熟,属于热性、阳性的“生化”过程(黄帝早就知道人体生命是一个生化过程)。
黄帝说:“肾者主为外”,“心部于表,肾治于里”,“五脏六府,肺为之盖”。在“表”与“受纳”的问题上,为什么有很多说法?因为人体是一个社会,其特性是具有系统性或包容性,可以有许多名称。比如,我们说人民群众,还可以有听众、观众、村民、网民、军队、商贸人员等等。所以,六府为表,膀胱为表,胃为表,肺为表,肾为表。黄帝们这样说,也在提醒我们,人体是社会是系统,藏象是社会科学、系统科学的专用术语,绝不是解剖学的脏器。
后人对于人体社会普遍存在的水液问题,怎么运化,怎么排尿,多说肾脾肝肺,很少说胃。也有说:“胃主一身之津液”的。但未被人们充分认识与应用。
以上是自从[黄帝内经]创立以来,关于水液运化的理论。说明黄帝医学处于发展阶段,不够成熟,尚未达到最高境界。
本来黄帝医学来源于八卦图。八卦图很简单,愈简单的往往愈深奥,八卦图寓藏极深奥的哲学规律,覆盖广泛的科学领域。清代医学家黄元御朔本归原,把藏象理论纳入八卦图,把五脏六腑提升为六个藏象,成为升与降两个系统,充分体现黄帝的“天气下为雨,地气上为云”,“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从而形成了以天地阴阳升降水火为人体总纲的新的藏象理论。
藏象理论是黄帝医学的主体与核心,黄氏之说把自黄帝以来的藏象理论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真正充分体现了黄帝医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我们说中西医结合应该优势互补,现行的脏腑学说和以前的藏象理论都没有充分体现黄帝医学的优势,不具备与西医学或现代科学接轨对话的资格。而黄氏的八卦藏象理论不仅是中医学的总纲,也是西医学的总纲,是人体生命的总纲,是中西医结合的总纲。
关于尿液的生成,笔者已经初步讨论,接着将另篇分别讨论水电解平衡、酸碱平衡这些人体的社会问题,也就是用黄氏理论去“拿来”现代医学。
于用现代科学使中医学科学化的提法是错误的,黄帝医学本身就是超现代的科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