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说尿液怎么产生的

(2012-12-25 13:25:09)
标签:

分子细胞

黄帝内经

健康

文化

现代版

分类: 中医学

    关于小便怎么产生的,是中医学几千年来一直苦苦探寻的话题。

    中医学也有人体解剖学,但其认识局限于肉眼观察。他们看到了尿泡,里面装着尿液,但是没有发现这个尿液来自哪里。只凭肉眼看不见输尿管,看不见尿脏(肾脏)的滤过。所以,尿液从何而来问题,难倒了黄帝们。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能从微观渠道去解释,反而促进黄帝们走了宏观的道路。他们看到了人体无处不是水液,就像水果一样,人体一包水,就是一个大水囊、大水口袋,为之起名叫膀胱。人体就是一个大膀胱。

    黄帝们在认识人体时,引入了人类社会,认为人体也是一个社会,有官员和百姓。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歪打正着”的开端,由此创造了人体社会科学,即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医学。中医学的本质是人体社会科学。这个社会的官员是藏象,百姓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细胞,笔者称为细胞百姓。可以说,中医学的宏观理论建立在细胞百姓的基础上。

    黄帝们认为膀胱是一个水口袋,口袋的进水口不用说是胃及口,出水口在哪?黄帝们认为水口袋的水液或津液要变成尿液,必须经过一个“气化”过程,在气化作用下,水液变成了尿液,储存在尿泡里,尿泡是小口袋,和大口袋都是装水的,都称为膀胱。

    黄帝们所说的“气化”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是尿脏(肾脏)的功能。第一步是尿血络(肾小球)的滤过,它是毛细动脉形成的团,留下有形的精(蛋白质、血细胞),将津液滤过到尿小管(肾小管)经过再吸收后变成尿液。“气化”主要指滤过,属于肺的宣降;再吸收属于肝脾的升水作用。

    黄帝们认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个“气化”变尿液的过程如同天气下为雨,人体下降之气是肺,肺气宜降,于是有了肺为水之上源之说。

    清代中医学家对于肺为水之上源,作了深入的探讨。王旭高说:“心火降而神清”。“肺主一身之气,又曰水出高源,古人开鬼门、洁净腑,虽从太阳,其实不离乎肺也”。唐容川说:“肺之气下输膀胱”,“发汗须治肺,利水亦须治肺”,“不独大肠赖肺气之传送,即小便亦赖肺气以化行”。华岫说:“肺金清肃之气下降,膀胱之气化通调”,“肺与大肠相表里,又与膀胱通气化,故二便之通闭,肺实有关系焉”。

    从上述可知,黄帝们前赴后继,没有停止过中医理论的探讨。总结出了肺气肃降则通二便。肺主小便和大便。也由此可知,中医学的肺是藏象,而不是脏器;同理,他们说的膀胱也是藏象而不是脏器。而把脏器肾即肾脏说成中医肾藏象是错误的。

    黄元御将心肺胃三个藏象连成了一个主降系统,笔者称为右降。肺胃一气呵成,共主人体下降之气。而肺胃之降,又是心君主之官的表现,心火宜降不宜升。肺胃肃降则心火得降。心主血脉,尿血络是一个毛细血管网,必须保障一定的充盈度,才能肃降滤过。桂枝与利水药同用时,桂枝的作用是温通血脉,即温通尿血络球,增强滤过以有利尿之效(感受风寒之邪时,血络收缩而尿不利,产生水饮)。而肺胃之利尿,是为了排出毒火,从而保障心神明的清灵。毒火来自营养物质(水谷精微)的运化。现在清楚,主要是蛋白质产生毒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