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阳从左,阴从右”,“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心部于表,肾治于里”。
可以说,从古代到现在,除了黄元御等人外,中医人并没有领悟黄帝们关于“天地”的论述。
无论参天大树或一株小草,它们的根深深扎在土地里,吸取水分和营养。大风刮来,它们矗立不倒。
土地是植物的根,这个根就是根本。人体的根或根本称为肾。凡人体生命之根本性的事物就是“肾”。肾是人体的土地。与朗朗青天相比,心是人体之天,肾为地属阴在下,心为天属阳在上。
《
黄帝内经》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夫精者身之本也”。后世称为肾藏精。张景岳说:“形即精也,精即形也”。人体的结构物质称为精或肾精。蛋白质是人体的基本结构物质,蛋白质形成了细胞,因此,蛋白质和细胞属于人体的根本,称为肾精。
人体重量的百分之六十是水分。人是直立的,水是下流的,如何保持或留住水分关系到生命,属于根本性问题,故肾主水液,主留住水分。这一块给了称为“脾”的人体“官员”,称为脾统液。脾统领着人体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水液,保证水液不丢失,这是一个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要拮抗水分自由落体运动的重量,消耗巨大的能量(气),这个举水向上的能量称为中气,中气属于脾,属于脾气,来源于营养物质的运化,经过运化,营养物质释放出了它蕴藏的能量,称为元气,元气属于肺,肺主一身之气,肺主元气。脾“举重”的中气占了元气很大的比例,或者说,肺的元气在干举重的工作。但是,从根本性角度,这个举重之气属于肾,属于肾主水。
今 天的中医学只是背诵经文,只说脾主运化,究竟怎么运化,这是中医权威们的“973”重点研究项目不屑一顾的。人体大部是水液,所以,脾主运化在水液中进行。可以说,离开了水液,就没有脾主运化。笔者称,脾是一包水,脾体不仅属于土,还属于水,水就是土,就像现在的无水栽培蔬菜一样。从这个角度,肾主水,就主脾,主脾主运化,肾是脾的根,肾阳之火主运化。
空气中有氧气,这是人体必须的阳气或天阳之火。但是,天高高在上,人低低在下,如何使氧气逆着其向上的本性,从高向下,进入人体之“纳氧舱”,不是一个简单问题或工程。为此,人体有一套“纳氧”装置,从呼吸器(肺脏器)吸入,经过血络再吸入到了血脉循环,再经过血脉的宣降,到了细胞群,血络释放氧气,到了细胞内的线粒体,这个线粒体就是“纳氧舱”。整个工作过程谓之肺,肺气宜降,肺主降,肺气宣降则纳氧于舱,氧气从天降地。这个来自天上的“天火”是营养物质(水谷精微)氧化燃烧,从而彻底释放其能量的“釜底之薪”,能够消谷的“胃热”,故人须臾离不开氧气,离不开纳氧,否则立马死亡,正所谓无胃气则亡。从根本性角度,纳氧之标为肺,纳氧之本为肾。故《黄帝内经》说:“肾上连肺”,后人谓肾为肺之根,肾纳气。
《黄帝内经》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是讲遗传之精,肾主遗传。现在明了,遗传之精是核酸和它携带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所以,肾主核酸主DNA。《黄帝内经》说“器者生化之宇”,生命体的客观存在谓之“器”,器的建筑材料谓之肾精,所以,蛋白质和细胞属于后天之肾精。
营养物质的运化,中气举重提升水液,胃热氧化,两心相悦两性交配之生殖过程也就是性生殖及其发育过程,以上都属于根本性生命内容,皆属于肾。肾主运化,肾主氧化,肾主性内分泌,主性器官,主性生活。
以上皆属于人体的“地”,肾主人体之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