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虎”字想到苏轼的两篇文章及其它

(2009-12-24 18:42:12)
标签:

杂谈

   由“虎”字想到苏轼的两篇文章及其它

 吴玉叶

    今晚,又看《词典》,当翻到577面,看到“虎”字时,不禁发起呆来。这是为何?我开始并不知晓,渐渐地,渐渐地,就清醒过来、明白过来了:原来是“虎”字通过我的视觉进入我的大脑后,我的大脑想找一个相关联的东西,但一时又寻不到,所以才发起呆来。

    过了片刻,终于搜索到了:原来是苏轼的一篇文章《小儿不畏虎》。

    这篇文章曾被收入《短篇文言文译注》(1981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已跟随我20多年,我经常看它,所以就记住了《小儿不畏虎》。

    当然,我之所以能记住它,也并非完全因为经常看那本书,——如若不信,为何还有许多篇记不起呢?这就是证据!

    看来,我能记住它,似乎还有别的原因。

    细细一想,是的,确实有别的原因:此文对我起过警示作用。

    慢慢地回忆,此文的内容应该是这样的:有个妇人到河边洗衣,还带着两个小孩。突然,有只虎跑了过来。妇人大惊失色,不顾孩子,赶忙跳进水里潜藏起来。虎看了小孩许久,见没有一点怕意,又用脑袋碰他们,希望至少有一个害怕;可小孩子竟不以为然。过了一会儿,虎也就走了。苏轼讲完这个故事后说:“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说:“估计老虎吃人,总是先施加恫吓;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恫吓也就无从施展了吧!”

    由此,我又想到了苏轼的另一篇文章——《鬼怕恶人》。

    此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艾子的人途中看见一座庙……庙前有个小河沟。有个人走到这儿,不愿趟水过去,于是就走到庙里把大王的神像搬了过来横放在河沟上面,踩着它大摇大摆地走了过去。又一个人走到这儿,看到此情此景,惊叹不已,说:“神相直有如此亵慢!”译成现在的话就是说:“对待神像竟然还有这样侮辱轻慢的啊!”他赶紧把大王像扶起来,用自己的衣服把它擦干净,又小心翼翼、恭恭敬敬送到神座上面,再三叩头礼拜后方才离开。过了一会儿,艾子就听到庙里的小鬼说:“大王贵为神,反而被人侮辱,您为何不降灾祸来惩罚那个人呢?”大王回答:“要降灾,也只能施加给后来把我恭敬地送回来的那个人。”小鬼不解地问:“对侮辱您的人却不施加灾祸,反而施加给帮助您、尊敬你的人,这是为何?”大王说:“前人已不信矣,又安祸之!”意思是说:“前一个人已经不信神了,已经不把我这个神当回事了,又怎么施加灾祸给他呢!”艾子听到这话,叹口气说:“真是鬼怕恶人也!”

    显然,这两个故事,并非确有其事,都是苏轼杜撰的。可我们不妨追问追问:苏先生为何要杜撰这两个故事,其目的何在呢?

    对此,我暂且不去深究,反正我是知道的,记住这两个故事,对我大有用处:既能使我明理,又给了我许多胆量!

 

写成于2009年12月23日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