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就“做人做官”一答朋友问

(2010-02-07 18:28:01)
标签:

杂谈

就“做人做官”一答朋友问

吴玉叶

 

    :你的第一篇做人做官专访文章写于哪年哪月?
    :写于1994年7月底,发表于1994年8月初。
  :你是如何想起写这方面文章的呢?
  答:这纯粹是个偶然。1994年7月下旬,有两位新闻界的同行邀我到安徽六安的天堂寨去看看,说那里现在开发得很好。我们在那里考察了两三天,受到了我的好朋友、时任六安地委书记何宗新的接待。那两位同行朋友建议,请何书记谈点闪光的东西,我们给六安地区发篇稿子。可何书记却一再推辞,他说:“你们到这里来就是对我们的支持,还写什么稿子……”我和何书记商量说:“干脆这样吧,工作上的事就按你的意思不谈了,那就请你谈谈如何做人做官的吧?”他开始也有些犹豫,我就劝他说:“你就谈谈自己这些年的经验体会……”他不好再推辞了,就谈了起来。回来的路上,那两位朋友对我说:“这篇文章就由你来写吧,因为你们是好朋友,对他比我们了解得更多。”我很快就写出了一篇《做人做官——与六安地委书记何宗新谈天》的文章,在我担任社长的《经济快报》上发表了。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文章发表后没几天,我就接到了几十个电话,许多读者朋友认为这篇文章很好,很有现实性、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建议继续写下去。在众人的肯定、支持和推动下,我就不停地采访,不停地发表这方面的文章。大约过了一年时间,文章写得多了,就有人建议出书。
  :你怎么又想起写“怎样当好一把手”的文章了呢?
  :因为“一把手”是众官的领导,他们要把广大干群带到哪里,去向何处,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人们十分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实际上,地方与地方的竞争,单位与单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把手与一把手的竞争。基于“一把手”的重要,所以我在出版了《做人做官》一书后,就接着采写了“怎样当好一把手”的文章。一年后,又结集出版了《怎样当好一把手》一书。
  :这两本书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笑)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是远远地超出了我的想象。《做人做官》一书首印3万册,不到3个月就销售一空,很快又再印。《怎样当好一把手》一书首印1万册,销售情况也非常好。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新闻出版局为这两本书召开了座谈会,《安徽日报》、《安徽法制报》、《安徽工人报》、《安徽青年报》、《安徽科技报》、《文化周报》及安徽人民出版社为这两本书还专门召开了研讨会。时任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基余在研讨会上说:“吴玉叶同志所著的书不仅命题好,而且触摸到了当前的社会脉搏,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社会风气的改善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著名作家鲁彦周则认为:“《做人做官》一书内涵深刻,读来亲切自然,形式活泼多样……希望吴玉叶同志能抓住这个问题继续深入探讨。”安徽的主流媒体均作了报道,产生了良好效果和广泛影响。
  1997年,《中国新闻出版报》在北京又为我的《怎样当好一把手》一书召开了座谈会。当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央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央主流媒体的领导参加了会议,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和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等单位的领导也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对出版《怎样当好一把手》一书的价值和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大家认为,《怎样当好一把手》一书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有较高的品位,较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可读性,对贯彻中央提出的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会后,中央新闻媒体作了报道。
  :有人认为你这本书(“实践篇”)中的大部分文章已有10多年的历史,已经老了、过时了,你怎么看?
  :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认为,不要说才刚刚过去十几年,就是再过几十年,也不会全老,也不会全过时。我这样说,并非单纯地以时间长短来论,而是这些被采访者所谈思想内容确实很有价值。
  :就形式而言,你的这些专访文章应该属于“通讯”类的吧?
  :我认为属于哪类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其思想内容和实用价值。——即使把这些作品称作“通讯”,那也是“思想通讯”,具有相对长久的生命力!
  :你认为你书中的被采访对象的人品、能力如何?
  :我认为无论是从当时来看,还是从现在来看,大多都很优秀。
  :你采访那么多领导干部,——现在受贿贪污的那么多,万一哪个犯了事怎么办?
  :这很好办!他们之中,言行一致的将会成为好的典范,供他人记取、学习;言行不一的则会成为坏的案例,用以警示、教育他人。
  :你对于当前人们议论最多的贪污腐败怎么看?
  :我就这个问题专门写文章谈过,已收在我的《做人做官·理论篇(第一卷)》里,就不在此复述了,感兴趣的朋友可找那本书看看。
  :你能再谈谈关于这本书中的文章吗?
  :关于这本书中的文章,我只想提醒朋友们两点:一是不要把它们作为一般的新闻通讯来看,因为它们是思想性的作品;二是不要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地看,因为如果这样看,一些美妙的有价值的东西就会与你们无缘了。只有用心去看,用心去品味,才能透过这些文字看到那些隐意。

 

写于2010年1月28日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