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是怎么想起写做人做官的

(2007-07-07 17:39:08)
标签:

随笔

我是怎么想起写做人做官的

吴玉叶

 

    自1994年8月我写第一篇“做人做官”的文章,十几年来,不断有人问我“你是怎么想起写做人做官的”?
    说实在的,这不是我久思后的决定,而是突发的奇想。1994年8月的一天,我和时任《文化周报》总编,还有《安徽日报》的一位朋友到六安去玩,时任六安地委书记何宗新接待了我们。临走前,我们觉得不给六安写篇稿子不好意思,就说:何书记,你挑闪光的地方给我们介绍介绍,我们回去给你们写篇稿子。何说:开玩笑了,我们都是朋友,来玩玩还写什么稿子。我对何说:“不然这样,咱们闲聊聊,那你就谈谈这些年做人做官的经验和体会吧。”在我们的一再要求下,他也不好过于坚持,就边笑边谈起来,大约谈了将近一小时。回合肥后,我就很快写了一篇《做人·做官——与六安地委书记何宗新谈天》的访谈录,在《经济快报》上发表。本来,这只是篇应付交差的文章,登出来就算完事了。不成想,几天后电话不断,几十个读者和朋友都这样说:我们很喜欢你写的《做人·做官》,希望继续写下去。他们认为,现在有些人做人确实不像人、做官也确实不像个官,因此采写这方面的文章共同探讨探讨确实大有好处。他们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时任淮北市经贸委主任的岳涛。我虽然常去淮北市,但当时并不认识他。他在电话中对我讲了三点:一是说看到了我写的访何宗新谈做人做官的文章,很好,建议我多采访一些领导同志、多探讨探讨这方面的问题;二是说想复印我的这篇文章发给市经贸系统科级以上干部学习,问我是否可以;三是说愿意和我交朋
友,希望我再去淮北时能和他联系……后来我再去淮北时他已经到口子集团当“一把手”了,还十分热情地邀我去了一趟。还有一位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就是时任安徽省行管局局长的陈树良。有一次我在省政府碰到他,他对我说:“你的做人做官的文章影响蛮大哩!亳州市还复印很多份发给干部学习呢……”在他人的鼓励和推动下,我就继续写了下去。
    以后的许多篇文章,几乎篇篇受到读者关注。比如,《做人·做官——与淮北市委书记王成法对话录》刚发表不久,我去蚌埠,时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卫乃斌一见我就说:“我看到了你采访王成法的关于做人做官的访谈录,其中一段觉得很好,确实值得一些领导干部和用人单位高度警惕,更有必要让年轻干部看看,学习学习,受受教育,于是就作了批示,连同你的文章一块复印数十份发到市人大和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干部人手一份。这方面的文章太好了,希望你以后多写些。”卫主任认为很好的那一段是什么内容呢?喏,就是王成法说的:“现在有极少数的人,尤其是年轻干部,不明此理。当你大权在握时,他像小羊离不开老羊似的整日价盯着你,对你百依百顺,吸吮着你的奶汁;但当你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或无权时,他则弃你而去,甚者咬掉你的奶头。这样的人太可怕了、太危险了!我们每个领导干部特别是在这方面吃过亏、有过教训的,对这种人一定要高度警惕、严加提防,决不能让这种品质恶劣者爬到领导岗位!”再比如,《做人·做官——与淮南市委常委、凤台县委书记孙多贤对话录》发表后,安徽省国税局原局长马千里就和我说:你发表在《经济快报》上的关于做人做官的文章,我每篇都看。不仅如此,而且看得还比较仔细、认真!谈者谈得好,写者写得活,我很喜欢看。特别是与孙多贤对话录里的一个小故事很有味道:那个老某一当上大官就看不起当年有恩于他的小F,见了小F面无表情,口中噢了一声,然后三字一顿地说:你不是——安徽的——小F吗?马老一边说着一边做动作,他按着我写的老某对待小F的那个样子将右手抬至胸前,眉头一皱朝我一摆手:吃饭去吧!而后又一收一摆,连说:吃饭去吧,吃饭去吧!之后便哈哈大笑。他说,有的人就是这样,不当官还好,当了官架子挺大,人都没做好呢,当什么官呢!我马千里就特别看不起这号人!马老临走时,再三建议我一定要继续写下去,他认为这样的文章对提高一些人的道德素质大有好处。
    ……
    在众力的推动下,在一片支持声中,我基本上是每星期采访一人、写成一稿。不过非常遗憾的是,由于我的水平有限,加之其他方面的工作又太多,始终不能静下心来专心写作,有时刚想好一段就要写时突然被来人或电话打断,等到处理完这些事情再去写时,脑子里已是一片空白,还得要重新构思;重新构思后的内容已不再是以前的了。一篇文章往往不能一气呵成,要被很多事情打断;更没有时间斟酌推敲。因此,许多文章比较粗糙,自己也不满意,好在被采访者水平都很高,谈得都非常好,既诙谐幽默又很有思想。否则,就不值得看了。
文章写多了,便有人建议出书。就这样,《做人·做官》出版了,没想到还非常畅销,首印3万本不到两个半月便销售一空,竟然还一时“洛阳纸贵”。
    写这方面的文章和出版这方面的书籍,都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所以我在《序言》中曾这样说过:“我的这本书的出版就好比蚕儿吐丝,没想到却吐出一条丝绸之路。这真是,人生世事难预料,无心插柳柳成荫。”
    如今回想起这些,我只能说,我的水平不高,能力不强,但运气很好——除了我无意间抓了一个好选题外,更重要的是有许多领导、朋友和同事一直在关心、支持和帮助着我。我非常感谢他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