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练太极拳时,什么是力,什么是劲呢?就人体而言,力是人出生后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肌肉纤维变得粗壮,肌纤维变得粗壮,肌纤维收缩拉动骨骼而产生的。这样的力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但在习练太极拳时,这样的力是笨力、拙力,或称蛮力,是死力气。因为这样的力在大小、速度和方向等方面都比较单一,缺乏变化的灵活性,两个人用这样的力来对抗,当然是蛮力大的一方占优势。
然而太极拳的核心是技击,在技击中讲究的是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所以对太极拳习练者来说,我们不用这样的蛮力,我们要用劲,所谓的劲是指通过对自身的生理结构的调整,使身体自然放松,并运用对拉、开合、螺旋缠丝等科学的调整,结合速度控制,从而产生出超强的击打效果的体能释放。不同层次的太极拳习练者,对劲的掌握是不同的,只有通过坚持不断的正确的练习,才能逐渐的领悟太极拳中“劲”的妙处。
力的表现是克服外界的阻力,可以以一定的数量来显示。人体由于肌肉的收缩,使关节屈伸而产生了力,而这种力是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人的力量是由肌肉收缩克服外界的阻力做功表现出来的。力量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中的每一种要素对一种力量来说都只有一个数值。
而太极拳的内劲虽一样具有力的特征,但它强调的是力的变化,在作用于外界的物体上时,其人小,方向、作用点都是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是根据物体对自己的作用力情况进行不断调整的。同时劲在人体内还强调肌肉力量的相互制约即一种控制力,表现为人体中肌肉力量的同时多向性,不只一种单向力的出现,而是相互制约的多向力的出现。因此内劲在人体中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力,而是多种力,还表现为一种神经反应。
力与劲在特征上对比表现出,力的单向性与劲的多向性,力的不易变性与劲的多变性,力的单个性与劲的多个性。如果力讲的是克服外力,劲讲的就是改变外力的路线。也可以说力为有形,可量化,劲则无形,是变化的;力是方的即力的方向性明确而劲足圆的即劲的方向是弧形变化的;人体内务肢体的肌肉力量分工明确,是分散的,而劲力讲究各种力互相的联系作用,是身体内力量的聚集,所以力散劲聚;力的应用往往使人体的重心不稳而浮起,而劲力的实施是多向的力量运用其中必然包括维持平衡的力,因此重心是稳定的,表现为沉稳,即力浮而劲沉。
练习太极拳首先讲究的是松、活、弹、抖,顺其自然。太极拳的“力量”是速度产生的力量,而不是肌肉的蛮力,如果过于使用蛮力,就会动作僵硬,肢体笨拙而不松不活,影响发力的速度,没有速度就找不到上下、左右或前后的对拉的感觉,就没有弹性劲。至于抖劲是在肢体放松后,将重心和劲放在准备发力的相反方向,然后通过蹬腿、转身、扭腰、送胯将劲发到一个点上,同时还要在相反方向的某些点上瞬间形成对拉,速度越快,对拉震出来的抖劲就越大,而不是像一些太极拳习练者故意去绷紧肌肉晃出来的那样。如掩手肱捶,将劲先蓄于右腿,右拳合于右身,左手前掤左腿掤圆,内劲提至“百会”,然后裆走后弧将劲移到左腿,右膝外张与左膝形成对拉前冲,左肘顺身体后击与右拳形成对拉,用下沉与“百会”形成对拉,内劲一沉到底与顶劲对拉,几个对拉动作要求范围内以最快的速度形成并定位,会听到“嘭”的声音。
在习练太极拳一段时间后,以意轻轻运动身肢,逐渐祛除僵劲,用功日久,指尖渐觉膨胀而有汗液,手臂也渐觉绵软膨胀,以至不时有麻酸的感觉,指尖也时有针刺的感觉,这是开始换劲的阶段,是"旧力渐去,真劲渐生"的开始。再加功夫,手前按时指尖觉有无数微针似乎从指尖内往外透发,背脊和臂腿中似有气流在灵活快速地缠绕,才算开始打通了"运劲无微不到"的大门。
了解钟云龙道长更多内容,或需要咨询钟道长收徒等事宜,请登录钟道长唯一指定官方网
http://www.wdg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