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西射堂在温州郡城外而非城内蝉街

(2024-01-03 10:30:26)
    公元422年秋,谢灵运因被贬,来到永嘉(今温州)出任太守。他到达温州城不久的一个傍晚,踱步出城门,写下一首《晚出西射堂》诗:
步出西城门,遥望城西岑。
连鄣叠巘崿,青翠杳深沉。
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
节往戚不浅,感来念已深。
羁雌恋旧侣,迷鸟怀故林。
含情尚劳爱,如何离赏心。
抚镜华缁鬓,揽带缓促衿。
安排徒空言,幽独赖鸣琴。
    这古西射堂在温州城何处?有四种说法。
    一.成书于976~983年的《太平寰宇记》记载:“西射堂,在州西南二里,今基址不存,西山寺是也。”待到1112年时,温州学者周行己,在他的《浮沚记》里记载,其新建宅院即古西射堂之遗址,他为之取名浮沚。也就是说浮沚即古西射堂。
    二.南宋《方舆胜览》卷九记载:“西射堂在城西南十里。”
    三.宋元之际的《文献通考》记载:“浮沚先生集…序林钺撰先祖妣先生之第三女先君之所自出故知其本末所居谢池坊有浮沚书院。”此为西射堂浮沚在谢池坊之说。
    四.1585年,温州学者侯一元去世,其弟侯一麟在《先兄方伯先生行略》中记载:“屏居浮沚,有环壁书院。”而此后,城内蝉街始有侯衙桥、侯祠地名。清朝至民国,出现蝉街侯祠即古西射堂浮沚的记载。
    本人因祖母的妹妹,住在蝉街129号那曾挂有古西射堂匾额的院落里。本人孩童时曾在那院落里住过几日,因此还写过一篇介绍这晚清大院,题为《从西射堂到浮沚水榭》的文章,发在温州日报上。现在古西射堂在蝉街成了主流说法。那么古西射堂果真在城内蝉街吗?许多史料,并不支持此说,现试着来理顺它。
    先说古代射堂,应建在哪里。冷兵器时代,弓箭是杀伤力最强的重要武器。彼时每座城池,都建有射堂,供守城兵士跑马习射。“射堂之制,其堂无室,以便射事,故凡无室者谓之榭。”古时射堂是很大的一块区域,毫无疑问,射堂应在城外非居住区。
    谢灵运此诗的题是《晚出西射堂》,出字,百度一下便知,可做“到”字解,如出场即到场之意。谢灵运写的明明白白,是步出西城门,到了西射堂。此诗里被贬温州的谢灵运心情郁闷,他不可能从所谓城内的射堂健身练武后,血压高涨出城,转身又写下一首情绪低落的诗来。
    再来说北宋周行己的浮沚在哪里。周行己的父亲周泳,官居正议大夫,从三品。据弘治温州府治记载,他在温州西门外的会昌湖一带,建有峙岩墅,附近还有座峙岩寺,是周泳所捐。
     周行己一生不得志:“余浮云其仕,泛然出油然归,有名无位,凡民如也,有乡无居。”他在外地病倒,靠同乡接济才渡过难关。周行己有二首诗提到他有宅基地:“亦有南堤宅,栖迟可寄年。免从依庑赁,剩得买邻钱。”及“我生湖海间,筑居必清幽。城南五亩宅,山高水亦流。”这南堤宅显然不是城内甘泉坊(即蝉街)。由此可知,他与胞弟周承己,分别继承了其父周泳会昌湖的峙岩墅。周行己“僦室净光山下,古西射堂之遗址,蕞然小洲,缭以汋水。”这净光山,即叶适笔下的净光山(西山)。古西射堂在净光山(今西山)与峙岩(今松台山)之间。
    到明朝永乐时,重臣杨士奇写有一首《题王性存画》:“辉辉山水丽,云树蔼青苍。髣髴永嘉郡,环临西射堂。朝回书阁静,对此故难忘。”做画的王性存是温州人,名王道字性存,与杨士奇的从侄杨相为同年进士,且一同被选为庶吉士,进翰林院学习。2014年在北京拍卖的《曾棨等玉堂咏雪诗文手卷》上,就有永嘉王性存及卢陵杨相的诗及钤印。
    王性存与当时的翰林院侍读,后来的内阁首辅温州人黄淮也相熟。黄淮有首长诗《念昔游》:“春风渐近清明节,鹿城西去尤奇绝。…西射堂摧芳草歇,思远楼空怨啼鴂。几处荒坟横断碣,雾锁苔痕字残缺。”王性存的画及黄淮的诗可证,明朝永乐时温州人皆知古西射堂在城外西南。
     1566年,温州人侯一元致仕回乡,“屏居浮沚,有环壁书院”。这书院的名称是环壁而非环璧,蝉街无壁可环,书院地址应与王性存画中古西射堂的位置一致,在城墙外西南环形处。      
     南宋古西射堂在城西南十里之说,作者是外地一普通学者,此说应是被净光山延袤十里的记载所误导。而在谢池坊之说,明显是猜想附会。西射堂又是怎么附会成城内蝉街,应是明朝后,山名混淆之故。贴一段本人其它贴里的文字,以供参考。
--------------------------


    
   成书于988年的《宋高僧传》卷八记载:“觉本住龙兴寺…於岩下自构禅庵…於龙兴别院端坐入定…殡於西山之阳…西山去寺里有余程送殡繁拥…”
    温州西山,因宿觉禅师葬于此,且植柏植松,得别名松台山。松台释义,犹泉台,即墓穴。
    唐宪中元和间,郡守于西山葬地营宿觉真身塔。唐僖宗(862-888)年间,赐塔号净光。(古)松台山、净光山都是西山之别称。
   叶适《宿觉庵记》里所记载延袤十里的净光山,即西山。今松台山是叶适《醉乐亭记》里的峙岩。明朝1498年,郡守文林弃西山旧社稷坛,“即坛西北”,在城西北新建社稷坛及斋居。而后,温州地图上,出现了松坛之山名,有明朝儒学家、文学家郑善夫(1485—1523年)的诗《林员外东瓯斗城图引》为证:
连山苍苍若星宿,
大江孤屿象云搆。
我行东南未见此,
云是东瓯斗城子。
巽吉仁王柄东指,
松坛华盖魁堪拟。
西山岧峣作领袖,
就中陈迹无不有…
    今松台山名称之变化:南宋--峙岩,明朝1500年之后--松坛山,而呼为松坛山的同时期就讹变成松台山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