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温州大儒叶适,是事功之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实践者。晚年的叶适生活宽裕,除奉寺官禄外,叶适还开馆绶徒。唐时,白居易为元稹作墓志铭,元家被白的深情文字所感动,送来价当六七十万的谢文之贽。白居易推辞不了,用这笔钱重修了洛阳香山寺。而当年,叶适善撰墓志铭,名重一时,千金难求,“远而高丽捐金购求其文。”叶适所作的墓志铭,据专家统计,现存世148篇。他和白居易一样,也用谢文润笔费,重建了温州宿觉道场。
1209年,叶适作《宿觉庵记》。记其应钱塘本然和蜀人居简之邀,登临原宿觉禅师所居,延袤十里有江月松风之胜;依而寺者十数的净光山。此时,山已被贵家所侵占,只剩二、三,仿佛乱石。
此时期,净光山和宿觉禅师有关的,只一处茶山堂。据《释氏通鉴》记载:“皇朝太平兴国中。(永嘉)有进其(宿觉)遗集者。唐太宗悦之。剃其进者。赐银百两。使归植众。并给赐茶山(见永宁编及诸录)。”这记载错了个字,是宋太宗,而非唐太宗(宿觉出生于唐太宗之后)。永嘉四灵之一徐照,也沿《永宁编》之误,在《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生
茶山堂》诗里道:片山唐国赐,茶有数根留。几番见人说,今朝还独游。而徐玑则思路清晰,其《净光山四首·茶山堂》诗:山是朝廷赐,名从古昔傅。为堂居此地,汲水记前贤...。
今松台山,何处延袤十里,容下这一御赐茶山?毫无疑问,叶适、徐照、徐玑笔下的净光山,不是今松台山。净光山即西山,是城外西向一带山脉,诸山之总称。因宿觉禅师葬于西山,塔号净光,故西山又有净光山之别名。
叶适重建的宿觉庵在净光山绝境亭下,寺名四字,土人但称净光。这寺名是哪四字?从释居简的净光江月阁榜(一宿觉道场)文,可知,是江月松风四字,净光、江月、松风,都是宿觉庵之别名。叶适又重建了绝境亭,这新建的绝境亭,叶适呼它为露星亭,这阁这亭,白天称松风阁、绝境亭,晚上则是江月阁,露星亭。
北宋时,绝境亭是官亭,周行己有诗状之:云横绝尘境,峻堞若绳削。
群山列培塿,众水分脉络。下瞰万瓦居,缥缈见楼阁。叶适笔下的露星亭(绝境亭):知君欲览众山小,取砖磨就天上亭。身心合于高处著,万象不语森凑泊。徐照笔下的绝境亭:高顶宜登望,吾州见地形,水通蛮国远,山出海门青。徐玑笔下的绝境亭:行向最高处,惟将物色参,郡城依薮泽,地势转东南。
南宋江西诗人韩淲,听说了叶适建宿觉庵,他写给叶适的二首诗,其一诗句:宿觉庵高何处山,松风江月几人闲。其二:宿觉庵高飞梦到,一春花柳更无私。元代著名的画家、诗人王冕,到过净光山江月松风阁,有诗《江月楼》:永嘉城郭如斗样,魁峰兰若倚青霄,江空月色上楼白,风挟海声连地摇…。
总之,叶适重建的绝境亭,在净光山西山诸山的最高峰,即今景山莲花心山峰,宿觉庵在绝境亭之下。莲花心南侧有一白泉,据温州万历府志记载,系宿觉禅师所卜堰。
接着,看另一位南宋温州名人陈傅良,他笔下的净光山。(待续)
分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