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四灵之一徐玑,有首《赠赵师秀》诗:
游宦归来隔几春,清赢还是旧时身。
养成心性方能静,化得妻儿不说贫。
竹长新阴深似洞,梅添怪相老于人。
亦知曾见高人了,近作文章气力匀。
本人认为,徐玑此诗当作于1197年,赵师秀上元主簿官满归里时。而某前辈所持的观点是:此诗作于1206年,赵师秀筠州推官官满归里时期。也曾不揣冒昧,打电话给前辈曰:坚决反对。但反对无效,未得前辈认同,故细列理由与之商榷,期待采纳意见。
仍按本人的涂字习惯,1234,简单明了地列出理由来。
1.徐玑诗中有:养成心性方能静。从这诗句,可知此诗当作于1197年,徐玑35岁时。徐玑为人沉稳,而当年,27岁的皇室后裔赵师秀,在上元任上与上司不和,闹的沸沸扬扬。在此前提下,徐玑颇有哥哥正色提醒小弟的意味:养成心性方能静。若1206年,44岁的卸任永州司理徐玑,对36岁的卸任筠州推官赵师秀道出此语,便非常不恰当,赵师秀此时已为官多年。且化得妻儿不说贫这句诗,也框定时间是赵师秀刚娶妻生子不久。
2.翁卷跟了一首《次徐灵渊韵赠赵灵秀》:
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
三年在任同仙隐,一日还家只旧贫。
种得溪蒲生似发,教成野鹤舞如人。
出门便是登山路,更要遥山翠色匀。
此诗中:三年在任同仙隐。前辈认为此诗句非泛语。赵师秀任推官的筠州县衙山后,有个迷仙洞,且有古井遗迹,一个叫李八百的仙人曾在此修炼。同仙隐,即指此,换他处不可。
但赵师秀任主簿的上元县治附近,也有个仙人矶(三山矶),及白鹭洲、幕府山,因李白有诗: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故仙人矶(三山矶)声名远扬。若同仙隐这词非泛语,则种得溪蒲生似发,教成野鹤舞如人。这两句诗可理解成近仙地而得功夫本领,所同的仙人住在江边,比住在山洞、井旁的仙人更合场境。
3.徐照有首《和潘德久喜徐文渊赵紫芝还里》诗:
故交南北去,谁复念幽人。
夕别惊初见,相知乐似新。
竹声当暑净,茶味得泉珍。
贫与诗相涉,诗清不怨贫。
细读此诗,亦是作于1197年新竹成阴的初夏时节,赵师秀从北--南京上元归来,徐玑从南--福建建安归来。若换为1206年赵师秀江西筠州归,徐玑湖南永州归,便不合诗句:故交南北去。而徐照对贫困的解说是:贫与诗相涉,诗清不怨贫。
4.结合赵师秀的《答徐灵渊》诗:
弊庐补葺虽劳力,且得幽闲住此身。
旧友误称吟笔长,诸亲争笑罢官贫。
近檐竹密妨巢雀,当户花疏见路人。
所虑久晴田事废,今闻高下雨皆匀。
可知永嘉四灵此次会集贫字入诗,因赵师秀诸亲争笑其罢官贫而起。永嘉“四灵”诗派的前辈潘德久,此间所作的《喜徐文渊赵紫芝还里》诗现已佚失,着实遗憾。
徐玑的《赠赵师秀》诗应作于1197年初夏。虽然贫字在永嘉四灵的诗中多次出现,也是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但亦不会每次徐、赵罢官归里,相聚时总怨贫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