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曼妻薛氏买地券之疑

(2022-09-08 14:43:45)
朱曼妻薛氏买地券之疑

    温州博物馆有一镇馆之宝--《朱曼妻薛氏买地券》,此券长30厘米,宽17.2厘米,厚8.5厘米,券文如下:晋咸康四年二月壬子朔四日乙卯,吴故舍人立节都尉晋陵丹徒朱曼故妻薛,从天买地,从地买宅。东极甲乙,南极丙丁,西极庚辛,北极壬癸,中极戊己,上极天,下极泉,直钱二百万,即日交毕。有志薛地,当询天帝;有志薛宅,当询土伯。任知者:东王公,西王圣母。如天帝律令。
   据介绍,此券1900年出土于温州平阳县(今苍南县)鲸头村石绛下,早年有拓片流出,原石秘不示人。1956年,时任温州市文管会主任的方介堪多次联络上门找寻,始得。1995年,此地券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日本书学史家伏见冲敬在《中国书法史》一书中曾提及此地券,道:“它的存在有些不可思议,它写的篆收大意正确。它具有秦代权量铭的风格,无法想象,当时能这么轻松写出篆书的人与刻印章的人之间的关系。”
    笔者初见石券照片,目呆不解:晋时吾邑,居然落后于时代一千年?这些古老而灵动的篆字,应立定在年代更久远的青铜器上。当然,书法作品除外。此疑惑存之甚久,挥之不去,故申列之,献疑献丑,求教于方家。
    一.地券上的文字不是公元338年东晋,温州地区民间文书的书写体。比较了同时期绍兴、南京等地的存世文字,此时文字已进化至与今日无异,笔者能识读,温州地区当然也不例外。曾请教于书法行家,其看法相同,道:王羲之同年代,篆书只用做题额,及特殊物品如铜镜砖瓦匾额。北方楷变已经完成,南京则更新潮,楷行草才是日常书写。而地券,古人赋予它实际用途,告示告知,以宣告己地,驱赶他鬼。薛氏地券,若同时期人、鬼皆不识其字,误会是招冥婚文告,可如何是好。
   二.地券出土地平阳县鲸头村石绛下,东晋时是荒岛。1953年,方介堪先生为寻找这地券,去到平阳陈家,还去了鲸头村石绛下山麓。方先生写道:“石绛下面临大海,地极倒角,晋时犹是荒岛。”
    晋时,永嘉郡地广人稀,“荒凉寂寞,翳为草莽之区”。《宋书州郡志》记载:“永嘉太守,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分临海立。领县五。户6250,口36680。”永嘉郡所辖为今温州、丽水全境。当时,晋室南渡人口,多聚集在条件成熟的温瑞平原、松古盆地。而平阳立县才50年,山峰连绵,海湾平原尚在形成之中,人口少之又少。古时,人口多集中居住在郡治、县治周边平地,以抵抗野兽及自然灾害侵袭。
    晋时鲸头村石绛下是荒岛,距平阳县治中心约25公里。朱家木舟渡海去埋葬薜氏,并非易事,海天苍茫,又在荒岛上埋下地券。埋骨何须荒岛上,平阳处处是青山。费解。
    三.藏石者之师吴承志,在其学生的再三请求下,考证出朱曼与薛氏来平阳佚事。吴承志道:三国时吴景帝孙休皇后姓朱,265年孙皓篡位,逼杀朱太后,戚党朱曼和其兄朱宣受牵连,逃命或流放到平阳。他以朱曼15岁任舍人,算出朱曼葬妻时91岁。但三国志记载,朱皇后、朱宣是吴郡吴县人。而地券中记朱曼是晋陵丹徒(镇江)人,这史书不载的弟弟与朱宣籍贯不同。
    四.谁埋葬了薛氏?吴承志说是朱曼,他把吴故的故字解为以前。暂按此解,91岁的朱曼,他不愿与其妻在荒岛上合葬吗?墓地应是朱家的,怎写作薛宅薛地。
    其实,吴故的故字应作死解,吴故--吴国时规范的墓碑用语,即朱曼在280年前吴国时已去世。那么,是谁埋葬了薛氏?子孙直呼长辈为朱曼、薛氏?估280年吴国灭亡时,薛氏和丈夫年纪相近,二十几岁。她一个女人,在战乱年代不改嫁,很难养大孩子。
   吴故舍人立节都尉晋陵丹徒朱曼,无论故字做以前或亡故解,吴故又两个吴国的旧官称,后缀的籍贯怎会是晋时的地名?311年,才改毘陵为晋陵,丹徒也是吴灭后才改的地名。
   五.围绕着地券上的差错太多。吴承志记载是1900年的冬天,陈家拿来新出土的地券拓片,托写文章。而1917年,又辗转送拓片给冒广生,托写文章。冒广生在文中写道:于光绪25年(1899年),距朱曼妻薛氏地券发现地数百步,又有人掘得圹砖文为晋太元廿年九月五日,土人还得二瓷瓶、一瓷盘、一铜镜,盘凡五格皆置古泉,出土即化。瓶镜则为日本人购去,深可惜也。冒说的活灵活现,这些说法即是相关人员所提供。而地券出土时间却前移,变成1899年之前。
   方介堪先生得拓片是1930年,他后来写文章说地券出土时间是1896年,这个出土时间,不能推说是方先生记错。方先生测量的地券尺寸,与1925年出版的平阳县志所记载朱曼妻地券,尺寸也不同。县志记载地券出土时间是1899年,长1.1尺,宽6.5寸,厚2寸,但方介堪量的是长9寸,宽5.2寸,厚2.5寸。
    1925年平阳县志出版时,朱曼妻地券藏主陈筱垞(曾开办学堂)还在人世,他儿子书法家陈公翰(尤以魏碑为胜)也还在人世。以他父子两人的学识,及他家托人为地劵写文之重视,还有与修志者的紧密关系,真不该量错地券,误差两寸。而县志所记朱曼妻地券出土时间,也正是陈家所提供。
   疑问罗列完毕,毛氏说过: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