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出席纪念张君秋诞辰百年专场演出活动,受益匪浅(图)

(2020-10-10 10:51:17)
标签:

张君秋

京剧

梅兰芳大戏院

百年诞辰

张派艺术

分类: 感悟随笔
出席纪念张君秋诞辰百年专场演出活动,受益匪浅(图)

昨天晚上,中国国家京剧院举办了纪念张君秋诞辰百年专场演出,剧目是:龙凤呈祥、状元媒、刘兰芝、望江亭和坐宫,全是张派艺术的代表作。我和家人出席了这个活动,并拍了一组照片,供大家欣赏。

张君秋(1920年10月14日-1997年5月27日) ,出生于北京,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小名旦之一,旦角张派创始人,原名滕家鸣,字玉隐,祖籍江苏丹徒。 他自幼家贫,父滕联芳,随母张秀琴在各地客串演出,后经李多奎介绍,14岁拜李凌枫为师,专攻青衣。

1935年,与雷喜福合作在北京吉祥戏院首次登台,以优越的嗓音条件和娴熟的演唱 技巧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以一出《女起解》唱红。

1936年,北京《立言报》举行公开投票选举,推选“四大童伶”,张君秋与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被选中(后世称“四小名旦”)。报界评价其“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条好喉咙,似尚;腔调,婉转多音,似程;做工,稳重大方,似荀”。他的嗓音“娇、媚、脆、水”,甜润清新,高低随意,舒展自如,梅派的华丽,尚派的刚劲,程派的轻柔,荀派的婉约都被他很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表演艺术风格之中。

后拜王瑶卿为师,并得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阎岚秋、朱桂芳等指导。早期演出剧目主要是《祭江》、《雷峰塔》、《玉堂春》、《春秋配》等青衣唱工戏。

1942年自组谦和社挑班。张君秋常与合作的演员有孟小冬、王又宸、谭富英、马连良。
1947年与马连良、俞振飞在香港演出数年。

1951年返京,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组成北京京剧团,曾合作演出了《龙凤呈祥》、《秦香莲》、《赵氏孤儿》、《状元媒》、《望江亭》、《西厢记》等。

1956年张君秋的北京市京剧三团和马连良京剧团及谭富英、裘盛戎的北京京剧二团合并,组成了阵容强大的北京京剧团。

文革中,张君秋备受迫害。文革后复出,把主要精力放在京剧教学方面,广收海内外弟子。

1986年,应天津市政府领导之邀主持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百日集训。后接受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委托,担任《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的艺术总顾问,到他逝世为止,共完成京剧音配像120部,为京剧艺术的留传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小名旦之一。

1997年5月27日,京剧大师张君秋逝世。

出席纪念张君秋诞辰百年专场演出活动,受益匪浅(图)

出席纪念张君秋诞辰百年专场演出活动,受益匪浅(图)

出席纪念张君秋诞辰百年专场演出活动,受益匪浅(图)

出席纪念张君秋诞辰百年专场演出活动,受益匪浅(图)

出席纪念张君秋诞辰百年专场演出活动,受益匪浅(图)

出席纪念张君秋诞辰百年专场演出活动,受益匪浅(图)

出席纪念张君秋诞辰百年专场演出活动,受益匪浅(图)

出席纪念张君秋诞辰百年专场演出活动,受益匪浅(图)


出席纪念张君秋诞辰百年专场演出活动,受益匪浅(图)

出席纪念张君秋诞辰百年专场演出活动,受益匪浅(图)

出席纪念张君秋诞辰百年专场演出活动,受益匪浅(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