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跨界民族积极作用推动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图)

标签:
缅甸跨界民族中缅经济走廊旅游摄影 |
分类: 感悟随笔 |
缅甸是东南亚国家中与中国接壤边境线最长的国家,与我国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接壤。它是联结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枢纽,对于我国西南对外开放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2018年9月9日,中缅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缅甸联邦共和国政府关于共建中缅经济走廊的谅解备忘录》,中缅经济走廊是2017年11月我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问缅甸期间提出的倡议。该经济走廊北起我国云南,经中缅边境南下到缅甸曼德勒,然后分别延伸到仰光新城和皎漂经济特区,形成三端支撑、三足鼎立的大合作格局。该经济走廊的顺利推进将有利于带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为中缅共建“一带一路”开辟新的前景。
中缅边境跨界民族聚居区是中缅经济走廊的必经之路和重要枢纽,缅甸与中国接壤的克钦邦、掸邦均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云南省又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一个省份,在漫长的中缅边境线上有汉族(果敢人)、傣族(掸族)、景颇族(克钦族)、佤族、阿昌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布朗族、德昂族、回族(潘泰人)、拉祜族、哈尼族等十余个民族跨中缅两国边境居住。因此,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中跨界民族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跨界民族是把双刃剑,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作用。在中缅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跨界民族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中缅经贸联系与文化交流的纽带与桥梁。
跨界民族聚居区是中缅经济走廊的前沿阵地。由于跨界民族居住地域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国界线的划分并不能阻止和隔断他们彼此之间的经贸联系和文化交流。跨界民族与境外的民族同胞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沟通渠道,在促进中缅经济合作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是中缅经济合作中可加以利用的宝贵资源。由于跨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心理意识相近,民间交往、社会互动频繁,在国家层面的文化交流中可以发挥媒介和纽带作用。跨界民族密切往来有利于民间层面的友华、亲华倾向的增加,从而为经济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中缅经济走廊的实施将为中缅边境跨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该经济走廊的提出得到了缅甸政府、各党派和民间社会的大力支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缅合作的重要主题。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了中缅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但要实现“民心相通”,才能为政策沟通和经济交往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在这种新型的合作模式中跨界民族将起到沟通国家间人文交流的桥梁作用,是我国可以充分利用的既有资源。跨界民族是中缅民间外交的先行者。他们熟悉缅甸风土人情和文化需求,又有语言优势,在对缅甸民众进行中国政策解读时更有说服力,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交流中的误解和隔阂,增强跨界民族对中缅经济走廊的认同和支持。在推进中缅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跨界民族的纽带作用,让他们充当排头兵。
1.强化同源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共同的历史源流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把分布在国界线两侧的民族成员联系在一起,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情感。虽然他们分属不同的国家,但在民间交往层面上,他们不会因为国界线的存在而止步。他们在经济文化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通婚、边民互市、宗教互动、走亲访友等现象非常普遍。“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睦邻、富邻、安邻”周边外交政策的实施,应以跨界民族之间的共同文化入手,不断增强国界线两侧同源民族的认同感。民族节日庆典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民族情感。中缅边境地区地方政府宜支持举办跨界民族的重要节日,并邀请缅方一侧相应民族参加,也要支持我方少数民族到境外参加本族同胞的节日。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傣族的泼水节以及佤族的新米节等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较大的民族节日,地方政府宜加以利用。
2.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保护。跨界民族共有的传统文化是他们相互认同的根基,挖掘跨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必然会加强跨界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增强互相的信任和同源情感,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也利于跨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各民族对挖掘、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怀有热情,边境地区政府民族事务管理部门宜支持当地民族民间社团与境外相应民族民间组织联合开展调研,挖掘双边共有的文化元素,并加以保护和传承。
3.宣传历史上友好互动的重大事件。对历史上产生过积极影响的重大跨境互动事件要大力宣传,并定期举行纪念活动。例如1956年12月16日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举办的“中缅边民大联欢”是中缅外交史上的大事件,是中缅两国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为增进中缅友谊而举办的一次规模宏大的盛会,对巩固中缅胞波情谊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当前中缅关系回暖之际,宜适时举办该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并进行大力宣传。
吴金光熊顺清
(1. 国家民委国际司 2.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缅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