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50后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图)(2)

标签:
西安黄河中学红色娘子军芭蕾舞政治工作 |
分类: 感悟随笔 |
二、西安5年的美好时光
1970年,父亲解放了,同时也被发配到了西安去“支左”。我也告别了极不喜欢的沙窝小学,告别了那段红色的大院生活,跟随父母来到了古城西安,开始了我新的生活。在西安的日子里,也常常的回想起我在沙窝小学的生活,内心中也开始反思起来,虽然我在沙窝小学时淘气表现的不好,但是年轻漂亮的班主任柴平老师还是非常喜欢我的,也经常的鼓励我,帮助我。此后,我也曾去沙窝小学看过班主任老师,但她那时已经调到城里的某个小学了。心中不免有些淡淡的伤感,毕竟那是我曾经敬爱的老师啊,我很想对老师说声:“老师,谢谢您!你现在在哪里呀?”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西安渡过的,经历了这样一段快乐,恐慌和变迁的年代,来到西安的我完全已经变了一个人似的。曾经淘气调皮捣蛋的我,已经成为一个懂事勤奋好学向上的孩子。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政治品德优秀,艺术的天赋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成了当时黄河中学的知名人物。曾几何时,全国学习黄帅。但在黄河中学是向黄帅学习和向我学习并列,我的名字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代黄河校友。直到今天32年过去了,当我和我弟弟的同学在一起唱歌时,很多小得多的黄河毕业生都说你就是“某某某?我们老师老向我们提起你。你是我们心中的偶像。”
20世纪70年代初,8个样板戏在全国流行,各个学校都纷纷模仿。在整个西安市,黄河子弟中学是唯一一个能把《红色娘子军》全场演完的学校,曾轰动一时。
1970年我刚满13岁,随家人从北京市调到了西安市。我进入黄河子弟中学时,学校刚刚从西安歌舞团学完《红色娘子军》全场,正在加紧排练,准备演出。
有一次我们出早操,来了几个老师,让我们几个高个同学出列。原来他们是来挑演员的,就这样我糊里糊涂就和芭蕾有缘了。
当时我也就13岁,没练过功,拔筋已经有些晚了;当演员的同学已经会做很多技巧了,而我连腿还踢不起来,但是从内心来讲我特别喜欢舞蹈。我不怕自己基础差,又开始了追赶超的经历。
每天早晨我们文艺队统一练完功后,我的腿已经很疼了。下了学,我自己在家里又继续练功,不怕吃苦不怕疼,反复踢腿。在演出的时候,我不挑肥拣瘦,让我演什么,我就演什么;而且还要把他演好。平时多注意揣摩动作,观察老演员的演技。在角色分配上,我演过团丁,红军战士和群众,每次演出比主角还忙;衣服来回换。最关键的是我不管什么工作都主动做,凡是没人愿意干得我都主动上。有一次在一个印染厂礼堂演出,由于舞台矮小,第二场大榕树后面的支架无法放,演出时,红旗插不上去。怎么办?当时,有人说,要不后面站个人,一直拿着红旗直到演出结束。当时大家面面相觑,谁都不想站上去;我看到此情景,毫不犹豫地说,我来吧。于是我就站到了大榕树后,演出时,旗手把红旗一递,我接过来,一直举着,演吴清华的演员开始没发现我,后来看到树后站着一个人时,惊讶得很。就这样,我一直举到第二场结束,胳膊都酸了。
一年以后,我的基本功和演技居然追到前面去了,为此全队还专门开了个会,号召向我学习;后来《红色娘子军》彩色电影问世了。我们文艺队集体观摩。当刘庆棠饰演的洪常青一亮相时,大家不约而同的发现我和他长得很像,加上平时自己的努力,那次电影后,队里决定让我饰演洪常青(B)角。
后来,我们的《红色娘子军》由于种种原由,不再演了;我们又继续演一些其他的舞剧和舞蹈。比如《军民鱼水情》、《行军路上》、《送盐》等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除了学习以外,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到搞文艺上了,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我没有浪费青春,而是在文艺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才华。

不久前看了由冯小刚导演的马年春晚,我认为,最大的一个亮点是“红色经典回忆”。当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红色娘子军》片段的时候,我相信许多和我一样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以下是我的老师在他的博客(星星影视)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马年春晚的芭蕾舞《红色娘子军》,让我内心波涛汹涌。不是这个舞蹈的本身,而是这段舞蹈,让我产生了对我校40年前排练和演出《红色娘子军》的回忆。我当时担任音乐播放,每一次我都在舞台的一侧播放录音,而舞者则是我熟悉的学生。春晚音乐响起我就兴奋异常,待到看到他们踮起脚尖的时候,我甚至出现了幻觉:看见黄凤达、吴金光饰演的党代表;看见王德华饰演的吴琼花,看到众多的娘子军战士,他们都是活生生的当年的学生。尽管布景、道具、服装都是因陋就简,但在我的脑海里我们当年的演出,完全可以和现在的舞者媲美。
一个晚上我都在回想当年我们演出的点点滴滴,第二天在小区门口,我看见参加过当年演出的兰顺英,说起春晚娘子军,她说她也无比激动,这时当年饰演琼花的王德华,推着坐在童车里的孙子,从小区出来,听到我们议论春晚娘子军,她更是激动得不得了。可想而知,那一晚凡是参与过当年演出的师生,都会为《红色娘子军》而感动。一个厂办的普通中学,硬是克服了种种困难,用毅力和精神撑起一台经典舞剧。我想起张慧椿老师每天带学生去市儿童剧院学习的艰苦;想起学生们勤学苦练的精神;想起骆坤和老师到处求爷爷告奶奶,筹集演出资金的艰难;想起王山民老师彻夜不眠画布景的辛劳。想起冰天雪地里我们为部队战士演出的光荣;想起那次在人民大厦为外国人演出产生的轰动,这期间的酸甜苦辣只有参与过演出的人知道。《红色娘子军》,黄河中学不同寻常的历史,《红色娘子军》建校历史上不可磨灭的记忆。"
老师精彩的文字函盖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特征,也是一种精神,既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