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元稹、李后主等(传记小说) |

膳部员外郎的官职虽然不高,级别与长史相当,系礼部尚书下属四部之一,掌管朝廷祭器、饮食之类事情,但因为是从外乡贬地回到京师留在皇帝身边供职,有参与讨论国事的机会,被提拔的机遇也比较多,所以在唐人的眼中还是将其看做是一种变相的升迁,元稹自己对此也非常满意。而尤为让他感到兴奋的,却是宰相令狐楚对他的另眼相看,有着“一代文宗”之美誉的令狐楚,素慕其诗名,曾向他索要全部文稿,称赏之至。
在这段时期内,元稹与令狐楚接触频繁,令狐楚对他的宠信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并多次让他代撰文章,如《为令狐相国谢赐金石凌红雪状》《为令狐相国谢回一子官与弟状》等,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就在他以为终将出人头地之际,却接到了好友柳州刺史柳宗元已于十一月二十八日卒于柳州任所的噩耗。柳宗元,字子厚,文学造诣深厚,早年曾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时人称之为“韩柳”,并与刘禹锡合称“刘柳”,是闻名海内外的大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却因参与“永贞革新”被长年流放异地,不得还朝。元稹因为韩愈、刘禹锡的关系,和年长自己六岁的柳宗元自然交情匪浅,柳宗元的死,元稹自是痛不可挡,但还没等他从强烈的悲痛中走出来,不久,李唐朝廷便在他眼皮子底下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巨大变故。
元和十五年正月,宪宗卧病,宦官及大臣们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分为两派。一派以左神策军中尉吐突承璀为首,拥立澧王李恽为太子,另一派以中尉王守澄、梁守谦及宦官陈弘志为首,坚决反对吐突承璀,拥戴太子李恒。正月二十七日,王守澄一派为了让太子早日即位,决定先下手为强,宪宗终被宦官陈弘志于中和殿弑杀,对外称是长期服食金丹中毒暴毙。闰正月三日,太子李恒继位,是为唐穆宗,对陈弘志弑杀先帝绝口不提,毫不追究,却立即下令梁守谦将觊觎帝位的澧王李恽和他的支持者吐突承璀杀死。
穆宗皇帝和吐突承璀早在元和六年就结下了仇怨。穆宗生母郭念云身份煊赫,她的祖父是汾阳王郭子仪,父亲是附马都尉郭暧,母亲是唐代宗长女升平公主,舅舅是德宗皇帝,表哥是顺宗皇帝,可她却偏偏嫁给了比自己晚一辈的宪宗,虽然地位尊贵,但宪宗对这个表姑兼东宫元妃的女人并不感冒,登基后只给了她贵妃的封号,却迟迟没给她相应的皇后名份。被丈夫冷落倒也算不了什么,在郭氏生下儿子李恒之前,宪宗已经有了两个儿子,一个是纪美人所出的长子李宁,另一个便是次子澧王李恽,按理说郭氏之子是嫡出,理所当然应被立为太子,但宪宗偏爱长子李宁,又怕群臣抬出“立嗣以嫡”的旧规进行反对,所以一直蹉跎着拿不定主意,直到元和四年三月,时相李绛建议早立储君以杜绝奸人窥伺觊觎之心时,他才宣布了立长子为嗣君的决定。
李宁平素喜欢读书,举止颇符合礼法,深受宪宗的喜爱,可惜天妒英才,元和六年十二月,年届十九岁的太子因病去逝,宪宗悲痛欲绝,出乎意料地为他废朝十三日,并特别制订了一套丧礼,加谥为“惠昭”。李宁的弃世,令宪宗不得不为选立继承人再次陷入抉择,此时,宫廷内外几乎异口同声地要求选立皇三子逯王李宥,而倍受宪宗信任的吐突承璀在议立储君时却骄横跋扈,不听大臣意见,力排众议,要立澧王李恽为太子,以树自己的权威,但最终立三子李宥的呼声占据了上风,宪宗也无可奈何,只好命时任翰林学士的崔群代次子恽起草了表示谦让的奏表,于元和七年七月下诏立李宥为太子,改名为李恒,并于十月举行了册立大典。
唐穆宗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帝,曾经多次参与迫害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权宦吐突承璀也终于自掘坟墓,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元稹的天眼看着就要晴了。很快,宰相令狐楚奉命为宪宗山陵使,元稹为山陵使判官,二人的交往更加密切,令狐楚将之比作东晋时期的鲍照与谢灵运,甚至特地于廊庙吟诵元稹的《连昌宫词》,引起穆宗皇帝对元稹的关注。
元和十五年二月五日,穆宗皇帝大赦天下,元稹得以与百官一起加阶,以膳部员外郎的资格试知制诰。当时位居相位的有萧俛、段文昌,萧俛是元稹的制科同年,又同时被拜为左拾遗,与元稹的交情自然非同一般,而萧俛本人和令狐楚的关系又极为亲密;另外,段文昌与韦夏卿的续弦段氏同出一宗,跟元稹也是远亲关系。因有了这层关系,他们对元稹都非常友好,一再在穆宗面前替其延誉,想不引起穆宗关注也不行。更重要的是,元稹在《连昌宫词》中提出的“调和中外无兵戎”“努力庙谟休用兵”的销兵主张,正切合萧俛的政见,也符合穆宗的施政意图,所以仅仅过了几个月,元稹就于五月九日被提升为祠部郎中知制诰臣,专门负责替皇帝撰写制诰。这次晋职还荫及到元宽与郑氏,七月二十八日,诏郑氏为荥阳郡太君,八月九日,又诏元宽为右散骑常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