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元稹、李后主等(传记小说) |

元和十二年十月,大将李愬雪夜入蔡州,生擒叛首吴元济,最终平定淮西之乱。元和十三年元旦,唐宪宗因淮西乱平,大赦天下,外贬的官吏纷纷被召回京师或量移。
此时朝中掌握奉诏量移重权的是宰相裴度,元和初元稹曾因声援裴度得罪权相杜佑,二人被同时贬谪洛阳,因有了这份交情,元稹立即给裴度写了一封情辞恳切的长信《上门下裴相公书》,把平时“发书月旧尚不敢陈尽其情”的知心话语坦率地告诉裴度,希望他能以大局为重,伸张正义,“弃仇”“爱士”,重用包括自己在内的“恃才薄行者”“以能见忌者”,但此时的裴度早就把与元稹一起贬赴洛阳的经历忘得一干二净,并没有理会元稹苦心的期盼。
历时一年之久,量移谪官的恩诏,始终未能降临到元稹及其挚友白居易身上。就在二人已对还朝近乎绝望之际,却又传来他们的故交好友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夷简于同年三月被拜为相的好消息,着实让二人兴奋得忘乎所以。白居易为此还特地赋诗寄给元稹,认为自己和元稹终于可以结束贬谪生涯,有《闻李尚书拜相因以长句寄贺微之》:
怜君不久在通川,知已新提造化权。
夔卨定求才济世,张雷应辨气冲天。
那知沦落天涯日,正是陶钧海内年。
肯向泥中抛折剑,不收重铸作龙泉。
—— 白居易《闻李尚书拜相因以长句寄贺微之》
李夷简曾于元和四年担任御史中丞,是时任监察御史的元稹的顶头上司,元稹在裴洎的支持下巡按东川,揭发严砺罪情更曾受到其大力鼓舞,后李夷简调任荆南节度使,身在江陵的元稹亦曾前往襄阳拜访,再后来李夷简移官剑南西道节度使,还曾派人到江陵看望元稹,由此可见,二人的情谊非同一般,所以当他接到白居易的诗作后,自然兴奋得不能自已,立即作诗酬唱:
初因弹劾死东川,又为亲情弄化权。
百口共经三峡水,一时重上两漫天。
尚书入用虽旬月,司马衔冤已十年。
若待更遭秋瘴后,便愁平地有重泉。
——《酬乐天闻李尚书拜相以诗见贺》
就在元稹欣喜地认定自己“以赦当迁”,满怀希望等待诏命到来之际,朝中却又传来即将讨伐谋刺宰相武元衡、焚烧东都留守院、暗通吴元济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消息。淮西叛乱历经数年才得以平叛,却已造成大批百姓生灵涂炭、流离失所,而李师道的关系网盘根错节,朝廷一旦对其用兵,盘踞河朔各地的藩镇定然会与其道互通声气,造成兵连祸结的事实,再次构成对李唐朝廷的严重威胁,老百姓也休想再过安宁日子。
但如果坐视不管,任由掌握地方重权的藩镇继续跋扈下去,自然会造成更坏的后果。想起年幼时陷于乱兵之中至今下落不明的长兄元沂,以及少年时在曲江畔遇到的那个老人,元稹既替长年陷于兵荒马乱中的人民捏了一把冷汗,又替国家前途产生了深重的忧虑,并于这年暮春写下了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借唐玄宗时故事针砭时政,反对藩镇割据,批判奸相弄权误国,提出所谓“圣君贤卿”的政治理想,含蓄地揭露了皇亲宗戚骄奢淫逸的生活,并在结尾替老百姓喊出了“调和中外无兵戎”“努力庙谟休用兵”的心声,希望大力削平藩镇叛乱的宪宗,能鉴于国库空虚的现实,努力策划好国家大计,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在服从平定叛乱藩镇这一目的的前提下,更应争取以政治手段来调和各种各样的矛盾,尽量避免可以避免的战争,安定社稷。
(节选自吴俣阳《曾经沧海难为水》修订版 第8本 《浮沉 裴淑》第2折《连昌宫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