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清凉六月天——大暑随笔
(2024-07-22 09:41:14)
标签:
大暑经典留学少年茶养生 |
分类: 闲人文稿 |
今日大暑,时近中伏,湿热逼身,暑气正盛。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时候到了。“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时至庚日,五行属金,赤日熔金,故数伏是具有警示作用的。唐人张守节曰:“伏者,隐伏避盛暑也。”这是从养生的角度来说的,当然亦是正理。此时节养生保健的重点是“防暑”和“祛湿”。
隐伏不出堪可避酷暑,清茶一盏最宜涤昏寐。还有一个降心火的好办法,就是学习经典。17号是入伏第三天,北京的湿热不亚于江南,这一天是茗心经典班开课的日子,内容是解析《坛经*般若品》里的“无念与无相”。本以为天热会来人少些,谁料不仅学员基本到齐,还有四个年轻人过来听课。其中两个男孩子正在国外读研,暑假回国,赶上听课。中略出国前是本班正式学员,回京后有课绝不耽误。逸凡是见到我就有无数问题追究答案的“问题少年”,有了课上提问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他们的到来给这个中年学员为主的学习班带来了新的活力和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中略初来时少言寡语,很少主动与人交谈,现在开放了很多。他上次课就已经主动分享了《道德经*第四章》的一个命题,将老子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思想与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自然神”思想做了横向比较,独特的切入点与新鲜的思路令大家倍感兴趣;这次又借着“交友”的话题侃侃而谈,思路清晰,语言逻辑性强,真不愧是学数学的高材生。
逸凡学的是应用数学运营学,更是思路敏捷,上午课上就提了几个问题。下午,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应学员的要求,当场做了《语言的边界》演讲,赢得大家的热烈掌声。
两个女孩子是第一次来,一个腼腆些,没有发言,另一个罗莹却表现出极强理解力与社交能力。我相信如果给她机会,她一定会有惊艳的表现。
那天在课上的共有六个留学归来的年轻人,个个都很出色,这让我感到非常开心。年轻人出国留学,开拓眼界,学习别人先进的知识,这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我是希望不要因此丢掉祖国文化的精髓,更希望他们在学业有成之后回来,反哺父母,回报祖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人孟郊的这句诗真的是好。
回到当下吧,如此酷热的天气,老年人还是最好不出去,民谚云:“六腊月不出门,赛过活神仙。”这是经验之谈,所以建议:正午勿出门,出入宜缓行;晨练忌剧烈,晚睡忌贪凉;饮食宜清淡,但不宜全素。多吃瓜果,再备些绿豆汤祛暑,适用于任何年龄层。当然,最主要还是要静心安顺天时。宋代诗人曾几有一首茶诗最是应景,诗云:
三伏汗如雨,终朝沾我裳。
谁分金掌露,来作玉溪凉。
别甑炙炊饭,小炉深炷香。
曲生何等物,不与汝同乡。
曾几不仅诗写得好,且爱茶,自号茶山居士,写过多首茶诗,这首诗就是其中一首。另一首《大暑》诗虽然没有写茶,但读之也是凉爽宜人。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正是:
聊借茶瓜度酷暑,漫翻经典去心烦。
少年满室宜人眼,最是清凉六月天。
京华闲人于京华三韵轩
小贴士:
此季绿茶当令。绿茶清汤绿叶,给人以清凉之感,且绿茶收敛性强,氨基酸含量较高,能消暑降温。但不要贪图痛快喝凉茶,凉茶不利于发汗。
除绿茶外,上好的铁观音,台湾高山茶都是不错的选择,如体质较好还可喝些三——五年的生普洱。当然,如能找到陈年白茶则是最佳祛暑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