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种子课——《种子课》上篇第二章内容整理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后感 |
如何上好种子课
一、先整体介绍上篇第二章内容。
我把这一章内容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基本样式和关于学生经验、先期学习、学习起点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俞老师从“选材和立序”、“预设与生成”、“经历体验探索”三个方面谈如何上好种子课;第三部分谈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以及探究性学习、数学欣赏两种学习方式。俞老师用一个个精彩的例子加上自己精彩的论述,给我们展现了如何上好种子课。
http://s10/mw690/001q9eKjzy7ilLTyLgZ99&690
二、关于《种子课》上篇第二章的内容整理
(一)、第一篇文章:《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之基本样式》
1、数学课的基本课型:新知和复习(通俗的说法是新授课和复习课)。俞老师认为练习是复习的一种样式,试卷讲评在本质上也是复习。
2、新授课的基本样式
第一,关于定性或定量刻画的学习。第二,关于方法或理论的学习。第三,关于应用的学习。
(1)、定性或定量刻画的学习。这种学习过程本质是一个概念化的过程。(案例:课例实录《厘米的认识》)
(2)方法和理论的学习。这种学习过程本质上是演绎的形式化过程,从简单的数学知识开始,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等思考,掌握稍复杂的数学知识,并在知识之间逐渐构建一个小系统,达到对该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案例:课例实录《商不变性质》)
(3)应用的学习。这种学习样式曾经在教材中被明确成为应用题,现在则被称为问题解决。这样的应用学习,从前通常会分析数量关系,现在也叫建立模型。(案例:课例实录《用余数解决问题》)
数学新授课的三种基本样式,连接在一起,呈现出一个学习过程。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将三种基本样式作适当的变通、组合。
3、复习课的基本样式
复习有对某一具体课时的复习、对某一单元的复习、对若干单元的综合复习。复习因指向不同,其复杂性有所差别,主要样式有三种:
(1)、以系统性为目的的复习样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这种样式最后基本呈现为树形图或者结构图等可以作为系统表述的形式。(案例:课堂实例:《统计》)
(2)、以灵活性为目的的复习样式。通常由基本练习、变式练习、辨析练习等多种联系组成课堂过程,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技能,并能灵活运用技能。(案例:课堂实例《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3)、一增强知识的深刻性为目的的复习样式。我们称之为拎一拎,通常是指提高一下,是学生在复习中有些新的认识、新的数学感悟。如果我们将复习任务看作一个版块,用五个课时来完成,那么“理一理”的课大致安排一节左右,“练一练”的课安排三节左右,“拎一拎”的课安排一节左右。
(二)、第二篇文章《学生经验与经验改造》
1、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特征之一便是对生活经验的依赖——如果知识是一棵树,那学生于生活中获得的经验便是树赖以生存的土壤。
2、案例思考一:高兴和快乐的不同
案例思考二:学生喜欢的方法
案例思考三:先乘后加
案例思考四:线的认识(直线、射线)
案例思考五:等式性质和等量关系式
(三)、第三篇文章《先期学习》
1、先期学习是指这样一种学习:以某知识点为对象,在教师还没有组织全班学生进行系统学习之前,学生已经以个体的方式对该知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学习或经历,从而形成了个性化的理解。
(1)、正确认识学生的“先期学习”给课堂学习带来的意义。
学生的“先期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必然结果。学生的“先期学习”对课堂学习的发展形态提出了新要求。
(2)、有效利用学生的“先期学习”完成课堂学习形态的转变。(以浙教版教材第七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为例)学生的“先期学习”对教师专业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四)、第四篇文章:《学习起点》
1、小学生课堂学习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为了便于我们表述,我们暂且把学生的学习起点分为两类:即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准备。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多于教材做提供的知识准备。(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
2、学习起点的选择对课堂学习所具有的意义
不同学习起点对教师组织学习的影响不同。不同学习起点对学生学习发展的不同影响。
(五)、第五篇文章《选材与立序》
关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无非是八个字:即“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其根本上也只有“材”和“序”两个字而已。(以《用字母表示数》为例)
(六)、第六篇文章《预设与生成》
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体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为了便于表达,我们把数学课堂中的师生学习分为:“预设”、“预设生成”、“非预设生成”三类。
1、关于预设
教师在考虑学习预设的时候,要在“粗”和“精”上下功夫。“粗”的目的是各环节不易过细过密,教学中出现的一问一答往往是“粗”的功夫下的还不够。“精”的目的是所选择的的材料要具有较强的思考性。(以“动物学校”为例)另外,教师在预设环节的时候,也要对该问题要求或可能会引起的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室的学习氛围做出预设。
2、预设生成
预设生成可以认为是师生在学习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是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中。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生成”,决定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教师在课堂中促进学生达到“预设生成”时应注意的两个问题。(1)、生成的空间。预设生成的空间大致包括起点到目标间的空间、环节与环节间空间、环节内问题呈现给学生的空间。(2)、生成的时间。生成需要时间,时间是生成的必要条件。分析教师给不起时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出于赶时间有的是出于不知道思考生成需要多少时间,有的也许是教师的性格所致,等等。
3、非预设生成
非预设生成是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学生开展实验操作获得的结果或结论,与教师的预设相左或意想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在现实的数学课堂学习中,非预设生成给课堂带来的结果具有两极性——尴尬或精彩。
4、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
“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都是师生互动的结果,两者联系密切。可以说,没有“预设生成”就不会有意义的“非预设生成”。
(七)、第七篇文章《经历、体验与探索》
(八)、第八篇文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是新课程的标志性特征。认识一:学习方式本身无优劣之分,现实学习中没有单纯的学习方式。认识二:在丰富的学习方式上生成主体个性化的学习能力。
(九)、第九篇文章《学习方式之探究性学习》
1、“探究驱动”的支持策略。(1)、树立“服务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2)、培育以“好奇心为基础”的探究心向。(3)、制定“互动合作”的探究规则。
2、“探究行动”的支持策略。(1)、“探究行动”的主动支持。通过“探究提纲”给予支持。通过“资料链接”给予支持。通过“操作设计”给予支持。通过“教学组织”给予支持。通过“探究延伸”给予支持。(2)、“探究行动”的被动支持。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探究性学习没有统一的模式,学生可在探究的过程中因其内容与学生不同而不同;其次,探究性学习必须从一个合理的起点开始;第三,在探究性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组织教材。
3、“探究认知”的支持策略。小学生在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用一定的时间向学生宣讲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一方面是通过学法小讲座的形式,向学生宣讲“我们该如何学习”;另一方面是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培养学生对思维方法的认识并形成能力。
4、“探究分享”的支持策略。教师在学生开展探究性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积极参与分享学生的探究成果。当然,快乐要分享,失败也要分享。
(十)、第十篇文章《学习方式之数学欣赏》(以《怎样求出地图的面积》为例)
1、欣赏学习,一种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欣赏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一种有别于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另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因为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以其发展认知能力为特征的,而欣赏性学习则是基于学生元认知能力并以其发展元认知能力为特征的。上好思维欣赏课,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数学欣赏课的材料一般以选择应用材料为主,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
2、欣赏学习,一种被忽视了的数学学习方式。
3、欣赏学习,研究与实践工作任重而道远。
将欣赏学习作为数学学习中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最终形成富有个性的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以上是我对《种子课》这本书上篇第二章内容简单的整理,整理的不够细致,但是也能够把这一章的主要内容罗列出来。整理的同时,也是在梳理自己的思路。希望我能学习其中精华,对我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有所作用,这便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所在。
2018年2月19日17:00于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