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理论研究 |
关于大家对人民币汇率的担忧,或许是对汇率和法币的缺乏理解;
汇率,本质上是货币的价格,信用货币没有内在价值,只有使用价值,也就是交换价值,假设中国汉堡包15元一个,美国汉堡包5美元一个,那么汇率就是3比1,这是最原始的购买力平价,但实际上不完全如此,因为你没法零成本跨国消费。这就是为什么世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GDP在2014年已经超过美国,而按照汇率计算才刚刚一半多一点。在商品贸易时代,顺差国货币强势而逆差国货币弱势,就是基于这一条规律。在这种情况下,一国的资源禀赋,制造业能力,劳动生产率对货币有显著影响。
购买力平价形成汇率本质上还是供需决定价格,而今天的货币用途早已超越商品交换,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财富的储备,因为全球货币的超发,绝大部分成为了过剩的资本,资本需要追求更高的回报,至少是保值,过剩资本追求稀缺的资产,那么此时资产的预期回报率对汇率就产生了影响,所以我们观察到一国的汇率和资产价格有一定的正相关性,比如卢布与原油价格,澳元加元与铁矿石价格。经济学理论讲的利率与汇率的关系,其实只是一个方面,完整来说就是资产预期回报。去年A股崩盘后汇率暴跌,也是一个例子。在这种情况下,一国本币资产价格稳定性(预期回报和风险)非常重要,比如美国国债背后是美国政府的信用,美股背后是美国企业的竞争力,美国房地产是美国本土对全世界人民的吸引力,同时不要忽视华尔街强大的资产定价能力,所以美元是强势货币。
谈到储备货币,就要提一下外储,过去我们外汇紧缺,一方面是我们没有赚取外汇的能力(制造业能力太弱),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进口的东西很多,此时外汇的主要作用是购买商品,而现在要逐步转变为用外储去投资。在美元体系下,过去我们经常把外储作为本币价值的背书,但随着一国商品制造能力的提升和本币资产价格吸引力的提升,这种背书的作用在不断减弱,人民币也可以逐步走向货币-资产的自循环模式,虽然国际化的道路还非常遥远。(美元的国际地位不仅仅是实力决定的,有历史的惯性,路径依赖,所以即便中俄贸易也要用美元结算,但是本币结算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中俄的公司在出口商品给对方时,都更愿意要人民币而不是卢布,强势货币的市场法则)
如果再考虑国家政策,真实世界要更复杂,比如人民币不可以自由兑换,这个会降低人民币在海外的使用价值,而另一方面,外汇管制又让市场化的汇率更难以形成,某种程度上我们并不想要过于过快的“市场化”,这里面就有很多博弈的成分,目前来说强势美元的背景下,我们并不希望汇率太强,也不希望资产价格过高,但是崩盘也是不允许的(实际上不希望上涨的根本原因就是不希望崩盘),一个字“稳”。
再说一下黄金,传统上认为黄金是天然货币,巴拉巴拉。。。
但是到了信用货币时代,实物货币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在信用货币之初,黄金是货币信用的(最直接)背书,而现在,则成为了信用货币最后的不信任票。
那么作为信用货币的基石,美元就成了黄金的反面,其他重要货币有一定影响。
未来有没有可能货币信用崩溃?不可想象;另一个极端是黄金被彻底废弃,目前似乎也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