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浙江省金博会上听了长江证券的券商创新讲座,主要内容包括:
1、低风险业务(包括国债逆回购和债券质押式回购);
2、融资融券业务,门槛降低;
3、大宗交易平台,延长交易时间,扩大成交价格范围(大小非避税渠道);
4、大小非市值管理(包括股权质押融资,不用通过银行?);
5、新三板和私募债;
6、ETF套利和分级基金套利;
7、FOT,信托中的基金(这个是在中信证券听说的)。
感想:
券商得到政策支持,创新业务还是有不少看点的,未来金融业银行一家独大的局面会逐步改变,至少银行的传统业务会受到冲击。以上罗列的创新业务,都是通过渠道、方式、标的物、门槛等维度的拓展来满足客户更加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个个都是抢银行饭碗的业务。
从本质上说,金融业赚取的都是资金融通的摩擦成本,券商业务的资金周转效率更高,相比银行有着比较明显的成本优势,并且能够转化为对顾客的价格优势。银行由于受到长期政策保护,在运营效率上有一定差距,近几年已经明显感受到竞争的压力,无论是利率市场化还是直接融资范围扩大,都是压缩银行利润空间的杀手锏。虽然银行依然具有的渠道优势和客户粘性优势,可以通过更多代理或自营业务提升中收,但是对银行自身的存款分流几乎无法避免。
未来银行竞争力的看点,一是低成本资金的获取能力,主要是中端零售客户和企业结算客户,低端客户服务成本高,除非未来电子渠道替代率进一步提升,高端客户议价能力高且投资渠道更多样化,未来其资产配置的比重存款会持续下降;二是对无直接融资能力或非直接融资需求客户的贷款议价能力,主要的方向就是目前十分热门的小微贷款业务,但是其风控模式仍需实践探索和检验;三是中间业务发展空间,在这一点上,银行现有的客户基础非常重要,大客户在中间业务上贡献会替代原有的利差贡献,从银行自身来说,由于新业务会被更快的模仿,因此持续的创新能力是核心。
展望:
国有银行的优势依然会持续,在价格竞争时代,渠道的优势并不会减弱,原因是具备渠道粘性的客户恰恰是价格不敏感的,这一点在近年的银行理财大战中已经得到了初步验证。同时国有银行拥有最大规模的基础客户群体和低成本资金来源,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规模不经济。在服务和中间业务方面,网络和渠道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使得国有银行在创新业务上即便作为跟随者也能够获得后发优势。
股份制银行未来的差异或许会很大,目前各家行都在努力提升差异化竞争力,但究竟是骡子是马还要多遛几年才能够看出端倪,招商、民生、兴业、浦发各具看点,也都有被看好的理由,但是在金融业格局快速变换的背景下,银行优势的失去也可能更加迅速,以私人银行业务为例,某境外金融机构的数据显示,私人银行客户资产配置中银行存款不足5%,如果未来银行无法拓展自身的业务边界和综合金融能力,谁敢说最好的财富管理一定在银行呢?从这一点上来说,银行的政策监管也是一个不确定性的问题。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保险,今年是金融业不宁静的一年,银行是的主流是控风险,小微的业务创新也只是控风险大背景下的一种无奈转型;券商的主流是业务创新,而且是大力创新,虽然创新业务目前看起来似乎也隐含了不少风险,不过那都是后话了,暂时顾不上;而保险目前看是整顿和控险,但是未来的创新是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在我看来是更加的急迫。以上有着微妙的对应关系:业务出现下滑对应着控制风险,业务持续低迷对应着创新,业务长期委靡不振而且没有好转的迹象对应着大力创新!
国内保险业的痼疾由来已久,那就是脱离了保险业的本质,种种现象作为金融业者我是很看不懂的。比如银保渠道主打分红,去和银行理财竞争,好比以卵击石,也难怪投诉退保愈演愈烈,整顿银保渠道属无奈之举,而分红险在银行渠道的风光时代已然一去不复返。而客户在分红型收益高时纷纷买入,在收益低时集中退保,更是把保险当做股票来炒,客户教育的道路依然漫长。好消息也有,暂且不说云里雾里的延税型养老险何时推出,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拓宽保险投资渠道,提升险资收益率。在国内民众的保险意识和消费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的阶段,保险仍要与其他金融产品在价格上正面竞争,而在资金获取成本和周转率上都没有优势,所以收益率就是唯一的希望了,特别是长期稳定的收益率,商业地产和高收益债券也许值得期待。但是从更长的周期判断,保险依然是最不确定性,也最不能给与过高期望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