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密支那战场自杀的日本兵。
触摸战争
————密支那战迹
TOUCH
WAR
——My Fieldwork on
Myitkyina
Myitkyina wa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Hump, the Campaign of the
North Burma and building the Ledo Road in CBI Theater in WWII. A
task force of American-Chinese swooped and occupied the west
airport in Myitkyina on 17 May, 1944. It was a start on a
suffering, endless battle on the city.
After 60 years, people still see more scars of the battle in the
Airport, Train Station, some streets, the last Japanese position on
the bank of River Irrawaddy,Pamati, Rumpur, Namkwi and Sitipur etc
in it. It is very insinuative that you could see only the cemetery
for the death Japanese instead of these cometeries for Americans
and Chinese.
从本篇开始,我将陆续介绍密支那的战斗和我们前后几次考察战迹的情况。我初步估算密支那战迹的考察大约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密支那战斗概况和密支那战迹基本情况
2. 车站
3. 日军“玉碎地”
4. 日军渡江逃跑路线和水上将军自杀地
5. 机场外围(库蒙山区、南桂河、跑马堤、南普)
6. 机场
7. 中国驻印军密支那墓地
8.
十三条马路(高埂、缅人寺、八角亭、射击场,军营、锯木厂、西大普)
9. 美国209工兵营的一次战斗
10.
14师的战斗仅仅说一次战斗,这里可以说火车站和八角亭的战斗。

密支那战斗经过
1944年5月17日,中美混合特遣队突然占领密支那机场后,大量增援部队空运到了机场。然后马上展开了对密支那市区日军守备队的攻击。由于这里是日军后方,驻防部队仅仅300多人,如果这时中美部队指挥得当,本来可以一鼓作气拿下密支那的。
但是中国远征军第50师150团既缺乏作战经验,又缺乏美军的地面和空中的配合,他们在进攻密支那车站时,一度在混乱中发生自己打自己的情况,伤亡非常惨重。这次失利对整个战局和士气都有很大的影响。美军劫掠者部队由于长期征战极度疲劳,夺取了机场后几乎就失去了战斗力,紧急到来的美国部队第236、209营又都是工兵,结果在战场上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相反数量很少的密支那日军,一方面凭借着完善的防御工事拼死抵抗,另一方面把分散的部队火速调到市区,并从后方马上增援了2400多作战部队,使得日军人数反而一度超过了盟军的人数。但是这时日军同样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们误以为占据了机场的盟军始终处于优势,没有敢于组织大规模的反攻夺取机场,而是一味地防守。这样,密支那战役一度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那样的阵地消耗战。

占领密支那火车站的盟军
由于得到密支那机场的支持,盟军源源不断地把更多的部队调往前线,美军战斗机直接从机场起飞轮番轰炸密支那城区日军阵地,中国驻印军的第50、第30和第14三个师6个步兵团都先后投入到了战场。同时,盟军部队放弃了快速占领密支那的奢望,用坑道战来对付日军的坚固防御工事非常有效。终于在人力物力和士气上超过了日军。
在一间房屋,一条街道,一个村庄的反复争夺中,到了7月30日,日军已经被包围在城北江边一个极为狭小的范围内。中国驻印军前线总指挥,第50师师长潘裕昆将军看到日军即将崩溃,及时组织敢死队,分成小队快速插入敌阵捣毁敌指挥通讯机关。剩下的少数敌人见大势已去,于8月2日渡江向沼泽地的东岸逃命。密支那作战胜利结束。
密支那战役胜利后,驼峰航线南移,结果运力急遽增加;驻印军终于摆脱了日军在孟拱河谷的纠缠,从雨季的泥泞中挣扎出来;利多公路的修筑也大大向前跨了一步!同时密支那的胜利对驻缅甸中部和南部,以及驻滇西的日军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密支那战迹的基本情况
密支那是缅甸第三大城市,这座英国殖民者洋楼密布、充满浪漫情调的城市被战火易为平地。为了防止日军狙击手的藏匿,盟军炸平了市中心所有齐腰高的残垣断壁甚至是每一根电线杆和大树。如今,散落在伊洛瓦底江西畔平得就像一张桌子那样的平原上的密支那仍然没有高大建筑,街道两边茂密的阔叶树像大型的遮阳伞将这座城市淹没,四周是广袤的原始森林。当年美军“GMC”卡车和“Willeys”吉普车仍然在四处奔跑;战斗最激烈的密支那火车站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风貌;战后日本老兵和家属多次来到密支那,修建的“慰灵碑”、“慰灵塔”随处可见,城郊有“日本人墓地”(我们没有去过这个墓地),城北江边日军最后被消灭的所谓“玉碎地”原址上,日本人建造了“慰灵牌位”和一座巨大的睡佛庙宇。日本人为了修建这些慰灵建筑,也给予了密支那一些赞助。
旁边一幢保留至今的小洋楼,一度是“日军密支那守备队”的司令部和远征军司令官史迪威将军的官邸。
而中国驻印军和美军在密支那各地的墓地已经被缅甸人彻底破坏了,我们采访了所有被捣毁的中国军人墓地的旧址,他们分别是城北30师墓地旧址、城西南火车站附近14师墓地旧址和城南50师墓地旧址。当地华侨通过中国驻曼德勒领事馆和缅甸当局接洽,决定重新选地修建墓地。
我们也走访了多名流散此地的驻印军老兵,不过并没有一位是曾经在此作战的。其中有一位湖南籍老兵李云,如今湖南人准备把他接回家乡安渡晚年。这是一件非常值得欣慰的事情。
我们在当地华侨艾元昌先生的引导下,根据当年作战资料对照实地,非常相信地考察了市区每一个作战地点,查找和证实每一个资料上记载的地点,结果得出了一个对我来说是惊人的结果。艾元昌先生潜心钻研密支那战史很长时间了,是一位有志气的爱国华侨。
我们还渡江考察了当年日军守备队司令官自杀的地点,如今这里仍然一片荒凉杂草丛生,不久前日本人在此修建的“镇魂碑”也被大水冲得无影无踪,使得这位日本军官的故事更加扑朔迷离……
我们还找到了一位中国华侨,因为懂日语,所以这些年来日本老兵来到密支那都要雇请他和缅甸方面接洽一些事宜。所以可以说,我们对日本人战后在密支那的活动和他们在战争时期的重要战斗遗址比较了解。
我们还采访了一位重要的缅甸克钦土司头人,当年他曾经是赫赫有名的克钦游击队队员,英文叫做Kichan
Rangers。他带着我们查看了城北一个非常重要的战斗激烈的地区——西打坡(Sitipur)。
我们走访考察了所有中文、英文和日文记载过的密支那激烈交战的地方,比如跑马堤(Pamati)、南普(Rumpur)、桂南河(Namkwi)、库蒙山区(Kumon)、高埂、缅人寺、锯木厂、八角亭、射击场、军营,当然还有火车站和飞机场。
我们无数次地在火车站和飞机场考察溜达其中几次处境危急,因为我们进入到了禁区拍摄遭到缅甸警察军人的干预。尽管机场是军人政府把守最严密的地方,但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我们仍然成功地进入到了空荡荡的机场跑道中央……

我们在伊洛瓦底江畔点燃巨大的“6万”字样的烛火,以告慰在缅甸阵亡的中国六万在天之灵……
————————————————————————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好朋友,香港居民晏伟权先生。正是由于他的慷慨资助,我才有能力在这个美丽而又销魂的密支那呆很长时间,完成我们的通过考察。
晏先生的已故岳父大人,正是当年在密支那战斗后始终坚持到最后一分钟的驻印军第50师师长潘裕昆将军。当年将军多次亲临最前线指挥战斗。潘将军和他麾下的官兵在密支那战斗中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
我的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英文名为“Fieldwork”。田野调查的对象内容要求的分类很多,其要基本点就是要求调查者走出书房到所研究的对象的实地进行调查,历史的田野调查简单说就是三大要素:
1.亲自到事件发生地的“历史遗址”去寻找“历史遗迹”;
2. 亲自面对面接触采访事件当事人;
3. 亲自研究和挖掘第一手的原始资料。
最后,要将上述收集的元素加以整理完善并得出结论
六十多年前发生在云南西部的战争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云南特有的一项珍贵的历史遗产。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云南乃至国内并没有专门的机构长期科学系统地进行研究,甚至就连基本的资料也不完善。
但是,战后许多战争亲历者仍然健在,许多故事仍然一代代的传诵,那些战场坑道仍然没有消失风化,许多战争痕迹仍然历历在目、坠落的飞机仍然时有发现、各种战争遗物仍然保存于民间或有待发掘、各种资料仍然流散各地甚至海外……
二十年来,我跑遍了滇西的山山水水,也多次深入缅甸,甚至远足印度史迪威公路的起点利多小镇和中国远征军蓝姆迦训练基地;他和无数位亲身经历那场战争的老人亲密接触,其中包括海外的中国老兵、美国飞虎队和驼峰飞行员,甚至是日本老兵学者。
我的田野调查的研究报告,并不是对这段历史进行全面完整科学的结论,而仅仅是对非常具体的一个事件、一块场地、一件遗物甚至一个人物地点事件的名称或者一段文字进行反复的、各个侧面的“实证性”的调查。用我的话来说,那就是“用自己的手触摸战争”!
我的每一个“调查报告”并不复杂也不一定非常科学,甚至存在争议,我们宁勿可以看成是一个个的故事。但是,如果把这些故事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历史,是60年前发生在云南、缅甸、印度的一段的历史。这段历史有些地方已经很模糊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