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化寺

标签:
历史 |
分类: 年度 |
昭化寺,位于蕲春县蕲州镇缺齿山南麓。明宪宗成化初,僧悟空在此结草为庵。成化八年,荆王府对其进行了扩建,并将由江西建昌随王府迁来的沉香身、石莲座的佛像请进当时法胜寺子院(昭化寺)佛殿。嘉靖年间,法胜寺子院(昭化寺)遭风雨袭击倾倒,朝廷赐金五百,“传令内使,督工修理”,由当时的大德高僧智明重建。重建后的殿宇梁柱皆用石料,佛像丹青彩塑,极为壮观,定名为“昭化寺”,以期感化荆王府后世子孙。此后,昭化寺也就成为当时荆王府的家庙。曾任福建参政的顾问还撰写了《荆王重修昭化寺碑》,记载了昭化寺的始源和当时的盛景。历史上,昭化寺依托荆王府的支持,迅速成为蕲黄一带的名寺,气势恢宏,信徒众多,香火鼎盛,最巅峰时期,驻寺僧尼达3000余人。 举世闻名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时任荆王府纪缮,经常出入昭化寺,并以昭化寺为基地,广交四海宾朋,接待各方僧众。据称,西游记中的主要章节,均在寺内创作。
入清以后,昭化寺仍然蜚声海内,香火鼎盛,是长江中游一带流传有序的名胜古刹。
近代以来,由于战乱频繁,寺内大部遗存毁损殆尽,至解放初,仅有残存一座石柱老殿。“文革”时,昭化寺毁坏严重,所幸正殿保存完好。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寺院得以逐步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