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村上春树的小说似乎又疏离又温暖

(2019-01-19 19:47:34)
标签:

村上春树

分类: 读书观影
村上春树的小说似乎又疏离又温暖


文/曼佳

最近一口气买了村上春树的很多书,长篇短篇散文之类,不得不说,村上春树的小说即使以前读过,再次拿起来读,都有一些新鲜感。每次我在家里随便拿起他的一本书的时候,都会津津有味地看上半天。他的书读起来的时候很轻松,能吸引人一口气读下去,读完之后并不像很多流行网文那样觉得什么也没剩下,而是会让人若有所思,他总是在对生命进行深度的思考,所以呢,他虽然是流行小说家,但是却并没有像一闪而过的流星,他几乎写了一辈子,每一本书都让人期待,虽然有时评价也颇为复杂。

他的风格可以说是一致的,这种典型的村上春树的风格到到底是什么呢?看过他的很多书以后,不得不说一些没看过他的书的人对他的总结,比如“很小资”其实是错误的印象。他的主人公,还有所经历的故事,引发的思索其实不是所谓的小资文浮光掠影那样的浮在表面。

主人公几乎都是孤单生活,没有被束缚的社会关系,几乎没有关系紧密的父母孩子等亲人。一般的情况下没有固定职业,有职业的时候更多的就是作家、编辑或者开酒吧的这种自由职业,所以生活方式从来不是循规蹈矩的。而且几乎每本书里,都有主人公非常喜欢爵士乐,里面有大量陈列的曲名以及对音乐的感受,我一般看到这里就直接略过,主要是时代和环境不同没有受过类似熏陶看不懂也没共鸣,我觉得村上不是为了向他的读者普及某种音乐知识,而只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在文字里穿插相关的回忆和感觉,这是他的文字,他隐约记录自己的生活,甚至于每个有些孤僻的主人公本人,多少都有作者本人感受到的一点影子。当然我读过《独居的一年》中有关几类作家的描绘后更加确信了这一点。作家的文字取材自己最熟悉的那种人和事,就比较容易下手,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嘛。

每个主人公都很孤单,从少年、青年一直到中年,《海边的卡夫卡》更是一个刚刚15岁的孤独少年被诅咒的命运缠绕而神奇冒险的故事;《多崎作。。》更是一个被所有朋友突然抛弃的上大二的青年,在孤独绝望到几乎死去;《寻羊冒险记》里的那个主人公老鼠,没和朋友告别突然消失,遍寻原来他藏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刺杀骑士团长》中主人公突然被最爱的老婆莫名提出分手从而隐居到朋友的老宅,《国境之南》主人公突然发现自己貌似成功的人生变得没有意义,他孤独的内心只有12岁时的女友能懂,更不要说长得吓人的《奇鸟行装录》里又一个莫名被妻子抛弃的丈夫孤独的寻找原因的故事。。。在此之前,很多人也知道现在这个世界,人其实越来越孤单,然后孤独到底是一种如何地况味,恐怕自己描述的时候总是不甚得力。然而通过村上春树对孤独深入骨髓的描述,那种感觉还是非常清晰而具体。里面的主人公不管哪个人其实都像在问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

既然是孤独的主人公,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一个洞。那个洞真的是深不可测,无法预防而让人沉沦。比如对15岁少年卡夫卡的描绘,一个从生下来被父亲嫌弃得要命,得不到半点家庭关爱的少年,那种生活在冰窟的感觉,可能有些人真的会非常懂。再比如多崎作,突然被高中时候的群体集体抛弃,而且没有原因非常决绝,这对于一个刚刚进入大学的孩子来说几乎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轻,他在痛苦中急速地消沉下去,无论精神和肉体都在萎缩之中,在几乎一年的时间里,他苟活着而已,几乎已经完全放弃了自己,那种在深深的黑暗中无力自拔任由下坠的感觉让人胆战心惊,一定有人是无法奋力游出这样的黑洞所以溺死在其中吧。比如《奇鸟》《骑士团》中的丈夫,恐怕对自己的妻子的突然消失或者决定,表面上也似乎云淡风轻,但是内心里是痛苦而难以忍受的,所以用自己的办法去逃拯救自己吧,《国境》中男主是唯一的看起来似乎不同,有着幸福的家庭过着不错的生活,但是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像假的一样,毫无意义,那些内心的黑洞到底是产生于哪里?似乎就像在反复问:我(或者这样的境遇)到底从哪里来?

心灵上的洞,都需要形式上的洞(或者井)来进行投射。比如卡夫卡避难的小木屋就在一个远离城市的真正的荒郊野外,他在这里走到了两个世界的临界区;《奇鸟》和《骑士团》里都有一口非常诡异的井,前者主人公在濒临死亡的边缘思考他的人生找到突破点,后者则在这口古井里和现实世界找到了一种神奇的链接;《多崎作》则直接在他的那个小房子里通过新来的的朋友重新找到了活下来的作为人的价值,《寻羊》里的主人公则在与世隔绝的房子里最终捍卫了自己的特质,坚决与恶魔同归于尽;《国境》则换到了主角的酒吧那个固定的地方,他和少年知己在那里重新审视自己二十多年来灵魂的寄居,甚至《1Q84》里场景的转换也是主人公通过一个高速公路的下降通道到了另外一个空间。。。

除了村上春树的主人公多少都有些相似的特质和背景,人物的心理甚至语言都有很多相似性,里面的很多人物感觉是同一个人在讲话,问的都是关于内心的疑惑,从无关世俗意义上的内容,无论是15岁的少年的思维和行动,还是35岁的中年男人的,都是冷静理智而向内生长的。但是因为不是剧本也不是历史民族的大著作,人物总是相对少而性格单一,所以似乎没人苛求这种人物角色的绝对的相似性,似乎这也是他的风格的一种。但吸引人是村上春树的故事的想象力是非常让人惊叹的,这是他很多小说的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明显的特点,就是非现实性,故事之间的发展不需要现实的逻辑性来进行链接。比如卡夫卡在梦境中似乎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和可能是自己母亲的女人交合应征了他父亲的咒语,而在现实中似乎父亲真的被人杀死了而爱上的那个女子似乎正是自己的母亲模样的人。比如《骑士团》中主人公在梦中和妻子交合,而后来妻子竟然就在那次真的怀上了他的孩子,比如《奇鸟》中主人公在深井时仿佛越过了物理障碍到了一个不可能的空间从而彻底解决了桎梏。。。这种看似没有逻辑的风格,村上春树给它取了一个类似物境的名词笼统概括之,总之,有名了,这就是风格,说什么都有理。

另外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就是村上春树无处不在的隐喻,隐喻的巨大力量是将看似常见的东西赋予意义,这意义有内涵和延展,从而在内心里引起强烈的震动。我印象最深的隐喻是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向风流倜傥的男主接受来投奔他的女孩时想的是(大意是)“突然觉得她就像一个放在木桶中顺流而下的婴儿飘到我身边需要被我拯救”因为这个隐喻的想法而支持了他的行为,他竟然意外收留了她而爱上了她。卡夫卡中,原始森林里有一处秘境似乎是天堂的样子,里面非常安静,几乎看不到其他人,但是这样的平静其实是死亡的另外一种反应,当卡夫卡有点留恋秘境中的美景—— 比如少年时期的女主,另外一种声音告诉他赶紧离开这里不要留恋。《骑士团》中关于画面中每个人物都是隐喻,比如骑士团长是理念的声音,美女是隐喻的引导,钻出地洞的人是双重隐喻的阻碍等等,《寻羊》中直接将人类对于权力和能量的欲望用羊大人来植入,并妄图找到永远可以利用的肉身来控制,最终某个人奋力毁灭了这种邪恶,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隐喻,这个甚至让人想到现在的基因优化。深井的隐喻感觉更明白所以就更不言而喻了,在《奇鸟》中那口男主几天几夜在深井中的打坐思考自己莫名其妙的婚姻的过去和现在,仿佛自己身处深井中的那种绝望让人莫名地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恐慌,真真切切地描绘啊,让人都觉得憋着一口气提心吊胆。

总而言之,村上春树的书其主题就是主人公在内心进行反省,寻找自己的故事,可以概括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不过重点基本在于前两部分,因为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所有人都会更正确,对于要去哪里很多时候有一个方向还需要继续探寻才能验证,这其实一点都不像作者本人跑马拉松时候的那种目标明确。也许对于真实的人生来说,很多人穷其一生,也只是能找到大概的方向而已,没有迷失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并在其中总是有一些微微的温暖,也是幸运的,换句话说,虽然给与的希望不是那么鸡血式地强烈,给与的光明也是蒙着一层纱,但是总归是有一点的,这也是他的小说看起来云淡风轻的原因,喜欢的很喜欢从里面看到生活的品质,自由的生活随意的想法,不喜欢的似乎会觉得有点疏离的冷静或者冷淡。

甚至有时候猜测为什么村上春树总是无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甚至于他自己并没有那样的想法,他只是无所谓吧,只是公众那么喜欢起哄,换句话说,几乎所有他的书上的人物个性都不是那么强烈,因为都是有些疏离的人物,总是寻求在向人物内心的探索,而极少向外界寻求更广泛的意义或者价值,换句话说,他的人物是没有政治没有阶级没有时代的特征的,他描写的只是一个人,而不是社会特征的人,因为没有非常明显的时代标志和人物个性,就像没有强烈地给人留下狠狠一击,永远难以忘怀,这样非典型性的人物塑造未必是大奖的评委所喜欢的吧,因此不能获奖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总而言之,一杯清茶,晒着太阳,然后读上一本村上的书,如同里面主人公那样,没有各种社会关系的羁绊,没有物质贫瘠造成的困窘,没有社会责任所需要的逞强,没有世俗眼光所要展现的虚荣,只需要仔细审视自己的内心,感受它的需要,或者贫瘠或者丰满,或者羸弱或者强大,在繁忙的人世间,找到时间停下来审视自己的人生,若有所思,似乎找到了什么,似乎也安心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