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曼佳
曼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524
  • 关注人气:5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顶级艺术大师们不绝对完美但是绝对有力

(2019-01-20 13:42:29)
标签:

艺术

绘画

梵高

达芬奇

莫奈

分类: 读书观影
顶级艺术大师们不绝对完美但是绝对有力

文/曼佳

蒋勋的这套关于艺术的书共5册,分别写了五个大师,他们是:梵高、高更、莫奈、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

首先看到这本书的装订,我开始是觉得粗糙的,没有胶印,能看到原始装订线的痕迹,等翻了几页后,我发现它的好处:任何书页都可以做到180度全开的状态,这对于欣赏里面满满当当的大师的绘画作品来说,是非常便利的。而且这套书的书皮,颜色非常地绚丽,似乎是根据每个大师的本质色彩来进行的。想到梵高,你是不是就想到他的怒放的向日葵?所以梵高那本书是明艳至极的黄色;想到高更,是不是就像到大洋洲岛上红扑扑皮肤的原始的毛利女人?所以他的书封面是鲜艳的红色;想到莫奈,脑子瞬间是不是他的紫色的睡莲?所以莫奈的书封面是淡雅的紫色;想到达芬奇,当然那第一感觉是蒙娜丽莎,然而你猜猜会用什么颜色呢?事实上用的是黑色,也许黑色自古以来一直是神秘的代表?说到米开朗基罗当然那会想到有他的雕塑和最著名的创世纪,他的书封面是绿色,绿色当然是一种生命的颜色,从米总的所有人物饱满的肉体和呼之欲出的力量感不难得到这一点。所以从外表上来看,这基本书看起来颇为精致,也十分用心。。

蒋勋除了按照每个大师创作的年代来逐渐赏析他们的主要作品,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对于几个大师出生成长和变化的分析。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一个人,其原因到底在哪里,是家庭影响了他,还是天赋释然,或者是生存境遇使然?甚至是社会的什么力量推动了他?他们会在绘画作品里藏匿些什么属于个人气质的东西,这些都是让人觉得蛮有兴趣的。

所有能成为大师的人都是极有天赋的,光靠努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我们可能最了解的是梵高,这个最后把自己耳朵都割掉了疯家伙,对于27岁“高龄”才开始拿起画笔,然后几乎用自己的生命在燃烧似的作画,一直到他死之前,几乎没有卖出过一幅画,穷困潦倒,而在死后他的画却成了最备受推崇的。而他最瞩目的画作是在他面见高更之前的向日葵系列和后来精神失常以后在精神病院绘制那些关于星空和麦田的作品,时间跨度是大概两年。书中有很大篇幅写到梵高和高更的故事,梵高对于高更的喜欢和期待,以及高更离去后梵高的精神崩溃,梵高给高更画了好多向日葵放在为他准备的房间里,甚至还画了2把椅子,自己的椅子和高更的椅子,椅子上有放着他们特征的物品。我第一次在阿姆斯特丹梵高纪念馆看到解读器对这两把椅子的介绍,当然忍不住热泪盈眶,不仅仅为了友谊于人巨大的意义的感动,也为人世间难以捉摸的情感的感伤。

梵高的画至今应该在普通家庭里悬挂最多的那种,他的向日葵充满了张扬的生命力,他的麦田有成熟的希望,他的星空也让人感受到神秘和静谧。

高更,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梵高的人生中不得不提到的这个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高更是和梵高有点像的人,都属于本性上很疯狂的不顾一切的那种人。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没看过的浓重推荐属于解读男女关系到赤裸裸深刻的那种)就是以高更作为原型的,人到中年,突然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新的想法,抛弃了收入丰厚的工作和看似美满的家庭去了一个荒野的原始小岛,过着不被世俗承认的生活。虽然现实中高更无论在哪里其实一直为自己的家庭的开支而殚精竭虑的,并非小说主人公那样的无情和洒脱。高更的画也是一眼能看出他的风格的,因为满屏幕的那种原始毛利女人,健硕的肉体和木板的表情让人印象深刻。书中也提到当年为什么那么快就离开梵高的友谊,是因为梵高的控制欲太强了,两个都非常有个性的人是无法好好相处下去的,所有只有两个月他们就分道扬镳,虽然以后还通信讨论绘画,但是从无再见。显而易见,这两个人在彼此心目中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

高更和梵高一样,他们当年的画作均不被主流的学院派所接受,学院派一直遵从圣经和神话故事中截取素材,而梵高和高更的作品简直称得上离经叛道,梵高专注于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和高更专注于原始殖民地女人的作品,看起来不是那些上层买得起画的富人们的富贵精致优雅的口味,所以在他们在世的时候,他们的作品的销路很差,只能属于自我抒发情感型,基本上两个人都过着潦倒的生活,高更在后期稍微好一点,也偶尔有一些画作能出售,有一丁点收入,梵高则完全没有,全靠自己的弟弟在后面支撑着。所以艺术家,也只在生后享受着前所未有的荣耀,而人们所看到的作品,其实是用他们不为世俗,而用生命燃烧后剩下来的。为艺术而献身,其他世俗的什么都不考虑,才能留下震撼人心的真实作品,这两位可真是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了。

而和梵高和高更差不多是同一时期的莫奈来说,则似乎又幸运得多。虽然年轻的时候也不喜学院派的专注于陈腐的过去和细腻精致的笔法,而引进了室外的光在绘画上的运用,并开创了后来一个最著名的画作流派:印象派。随着印象派人群的日益扩大,莫奈成为了创始的大师,声名自然扶摇直上,他的画作一直都有稳定的销路,也因此生活稳定而家庭幸福。虽然在中年之后也遭遇了事业上的瓶颈,但是因为有声名作为基础,也依然还是在潮流人物的阵列中。莫奈等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通过绘画将光对色彩的影响和运用发挥并推广,世界在眼中又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了。基本上来说,莫奈的一生是最平稳而幸福的,所以他的作品的主题也基本就在平常生活的那些花花草草及山水之间,我们熟悉的《睡莲》及《草垛》等等,重复的数量惊人。即使外面的世界风云变化,躲进小楼成一统也是某种幸运。

更早几百年的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他们在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作品至今仍然在各大著名的教堂和博物馆里熠熠生辉。这两个人都是同性恋,也或许是这样,两位伟大的人有更多的时间将自己的生命全部释放在作品中,而完全没有受到情感或者家庭的拖累。

达芬奇留下世间的画作仅仅只有12副,但是他留下的全部都是在世界上鼎鼎有名的最厉害的作品,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最后的晚餐》等等,事实上他除了是画家,更是医生、机械师、数学家、地质学家、水力专家、建筑师等等,他留下的各种专业的手稿是海量的,而且已经到了极其高深的程度,他可能是历史上最最具有天赋的一个全才。对于绘画,他可能只是随手为之,他的兴趣更多是探索这个奥秘无穷的世界。至于他画的人物看起来很神秘,可能和他的绘画手法有光,他画中的人物的嘴角微微上扬,看起来就像在微笑,不仅仅是蒙娜丽莎,其实岩间圣母、抱银鼠的女子等等都是如此。达芬奇可能也绝不会猜到为什么蒙娜丽莎的微笑就能成为卢浮宫镇馆之作吧。

而米开朗基罗,只要去意大利和法国,就到处可见他的作品,在雕刻和绘画上的成就,几乎是无人能比的,他在年轻时候的雕塑作品《大卫》和在年老时候的作品《哀悼基督》等一样发出让人震撼的力量。他在罗马的西斯廷大教堂上留下的巨型绘画作品《创世纪》也是人类历史上永远的宝藏。我对米作品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所有人构图都十分讲究平衡,他的人物个个都具有几乎要蓬勃喷发而出的力量,米的作品很多,活得也足够长寿。每个人的作品说到底都是各自生命力量的示范,当生命消逝殆尽时,就再也没有能力发光发热了,米开朗基罗一生都在热烈地燃烧,一直到最后一刻,所以书名叫做《苦难中的巨人》。

其实,作为一个非艺术爱好者,读完这几本介绍大师及生平的艺术之路的赏析书籍之后,我突然有很多不成熟的想法。

1、放在时间长长的维度上,可能才能最后证明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只是当事人都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在太长的时间上等到证明自己,所以真正的艺术家不问将来,只凭初心的。梵高和高更,在世之年,他们的极其分明的具有辨识度的别树一帜的作品,没有得到很高的欣赏,死后却享受盛名,而且一直延续如今。不过一般人都是世俗的,很难有实力在鱼目中发现珍珠,而甚至也会完全不理解艺术家的精神和作为,这是人之短视的无奈,也是没有办法的。而莫奈,甚至可以说是幸运的,短暂时间的不被承认,但是很快风潮就让他立在潮头上作为标杆,即使后来年事已老遭遇瓶颈,然而事业的基础还是牢不可破的。看过他画过那么那么多的草垛,我实在也看不出大师的画作是否都有伟大的意义。

2、有天赋自然是上天赐予的原始运气,但是一直有运气才能更好地发挥天赋。梵高绝对是有天赋的,一个中青年拿起画笔的人每一笔每一副画都让后人震撼,但是当时无人赏识,承受着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孤独终生。米开朗基罗也是有天赋的,他的作品的力量让人热血沸腾,幸运的是在他漫长的几十年的岁月里他一直得到几任教皇类的金主的欣赏和支持,所以他有足够的舞台可以心无旁骛的展现自己,不得不说也是幸运的。

3、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与其说是完美的,不如说是特别的。这几位大师的作品不能说是因为完美而流传在世间的,更多是因为他们的作品的独特性。

梵高的作品上如油墨倾倒式的色彩堆积,看起来十分狂放,甚至是孩子似的不以为然的质朴,这正是他最张扬的生命力的表现;

高更的作品里总是未开化的红扑扑的原始女人,形象粗粝而表情平淡,但这与其他同时期流行的绘画作品中娇柔作造的贵妇的女性形象相比就是非常新鲜而特别的;

莫奈的印象派作品,近看一片迷糊的色彩,绝对看不出细腻的笔触和传神的表达,全是神似而非形似的感觉,但是因为创造了光在绘画中的运用,并推广了这一流派,所以即使但是被批判为粗糙的东西,日后也是风潮一时的。

达芬奇的作品中女人几乎都是在上扬着嘴角微笑,他的画中女人都是温柔的样子,有人说是他的笔触技法如此,也并不能说在当时或者以后就是最高超的技法表现,当时有人推崇,一代一代推崇,于是就居高不下了。

至于米开朗基罗,他画中所有的人,无论老人还是青年甚至孩子,无论男人还是女人,病人还是正常人,全部都是肌肉满满身体十分健硕的样子,与他的模特都是青壮男人有关。但是即使这样,似乎也没有吐糟他的艺术角色与现实不相符合,而记住的全是他的人物的肉体散发出来的那种生命力。

所以对于艺术作品来说,从来没有真正的完美吧,如果因为其中的不完美的小细节而否定全部,那其实是真正的以偏概全吧。现实生活中的确常常有这样的人,自己无法创造出好的作品,但是挑剔的能力那是第一等一的,对于小细节的错误而因此否定所有的努力,对于完美的追求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这样其实不仅仅自己容易错过真正的美,也会因为过于苛刻而陷入到不美好的境地中。

现在读艺术家或者其作品,对于我来说依然看到的是艺术里的人生。在2019年几乎完全没有阳光的开年的时光里,数个晚上烤着火,随意翻着这些精美的书籍,思绪回到几百年前,看艺术家的性格对事业上的发展或者阻碍,品味他们的思想在作品里的智慧和创新,感叹环境对于他们人生的推动或者颠覆,经典就是这样,即使几百年过去了,你依然可以欣赏并感叹,这就是永恒的艺术的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