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村上春树一样享受生活》:普通的生活不普通的结果

标签:
村上春树散文 |
分类: 读书观影 |
这套书一共有三本,分别是《假如真有时光机》,记录作者多年来在旅途中的一些见闻。《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写的是作者三十多年来对于各种跑步,包括马拉松比赛的前因,训练,以及过程中的一些复杂感觉。《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写的是他如何从一个唱片店的小老板成为一个几十年专职的产量丰富的著名作家的感想。里面不是每篇都好看,但是总还是有一些意思的。
《当我谈跑步时候我谈些什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是三十年来的在跑步上的坚持和自律,不过当知道村上春树是摩羯座的时候,我就觉得一切很正常了。我认识的很多摩羯座都是极其顽强意志坚定的人,这样的人不成功都很难,因为他们挑战自己极限的时候真的让人叹为观止。就比如作者,其实也很喜欢其他运动,但是没有一种运动是像跑步这样可以不讲究环境随便就发生了。于是开始跑步,也会有时候懈怠,但是他为了坚持下去,给自己定下来每天跑一小时,每天至少5公里,即使有时候天气恶劣的时候不想出门,但是还是会给自己打气,不然内心嘲笑自己懈怠,一定要坚持下来。后来慢慢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就像是某种习惯。无论在世界各地的什么地方游学访问定居等,都会坚定地执行下去,除非极冷时候路面冰滑除外。
最厉害的是作为世界级著名的作家,村上春树跑了多次世界著名级别的全马比赛。科学的训练,体能的维护、毅力的坚持,才能完成一次一次看起来有时候觉得难以坚持,但是每次都成功完成了比赛。我终于对于跑全程马拉松的心情有所了解了,比如开始时候的轻松愉快,觉得一定会比上次的成绩更好,当跑到35公里的时候,体力突然急速下降,有时候身体不太协调了,比如腿跟不上脑子的想法。很多时候想放弃,身体非常非常难以忍受,思想上已经临近奔溃,不过咬牙坚持过这一段最最煎熬的时间,就像黎明前的黑暗,还剩下最后几公里的时候,身体各大部位好像又互相协调起来,那种愉悦的感觉简直不言而喻。当最后越过了终点的时候,有了成绩,产生各种各样的心情,惋惜的或者激发下次斗志的,但是最好的心情就是对于自己的自豪,因为这样艰难的过程终于又熬了过来,与其说是身体的胜利,还不如说是精神的胜利,当然最后只能是双者联营的胜利。
一次又一次,在别人看来是挑战自己获得进步,在自己看来是维持自己更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作者认为没有好的身体就不会有好的精神状态,即使对于一个普通人都是如此。而他作为一个小说家,其实是非常消耗体力的,因为好的身体是让他能长期坚持写作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作者写到自己有次参加了一个日本的超级马拉松比赛,总赛程是100公里,从天未亮一直跑到深夜,要持续跑十几个小时才最后结束赛程。这个过程中身体也发生了很多异样的反应,让人看的时候很是担心,不过最后也算是完满结束。当作者也不知道为什么,从这次以后他对跑步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那么强烈的兴趣,跑步还是坚持的,只是没有那么热衷于比赛了。我猜想也许是再没有挑战的高度让人失去了兴趣,或者说也许年龄增大身体条件变差脑子指挥自己不能再拿自己冒险了吧。
虽然很多时候在景色美好的地方跑步,但跑步的时候并没有心情看风景,脑子有时候会想写作有关的事情,有的时候脑子空白就只是机械地在动作,在这个过程中精神和身体都不断被训练,变得更加强大,跑步其实用脑子指挥腿的动作,然后身体在运动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耐压,只是面对工作的本钱,也是面对生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本钱,在这个过程中从精神这是我在这本书上学到的,虽然我看了以后有点蠢蠢欲动也想去跑步,但是估计,只是想想而已。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作者写到其实29岁之前他从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长期靠写作为生的小说家,一个突然的契机突然想写小说,然后写了处女座《且听风吟》并且还获得了奖,然后似乎获得了进入文学殿堂的敲门砖,这当然是幸运的。当然天赋是最重要的因素,作者毫不讳言。但是很多有天赋的人也只在一两本后就销声匿迹,所以肯定还有其他因素更重要。那其实还是大量的阅读、观察、思考、积累以及训练。阅读毋庸置疑,这是学习的源头,观察现实很重要,各种各样的人是怎么样生活和思考的,各种积累的素材就是创作的原石,然后把需要的内容沉淀成自己的,最后就是把有些内容写出来,即使开始觉得某些故事也不过如此,但是写下来很多灵感会跳跃进来,最后似乎也颇为有趣,在这个过程中他终于找到符合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格,顺手而且很自信。他开始的时候也并没有全职写小说,而只是写着看看,然后实际成熟之后,才成为一个独立的小说家,当然是他对自己的天赋有了理解,同时也并没有想到其他的什么退路,人向前走的时候不必总看后面太多,毕竟又没有很重的家庭负担,
不过只是两人世界而已。
至于长篇小说的写作,而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作家是有灵感的时候才奋笔疾书,而灵感枯竭的时候不写一字,所谓激情创作。其实村上春树说自己每天的写作就像普通人的工作计划一样,每天在桌子前坐上5个小时(从早上5点到10点),不管有无灵感,一定要每天写满10页纸张(手写的时候)。这点感觉很像我们平时人知道的工作,工作都是分解成为一步一步地完成,看起来曼妙的成果,其实工程就像普通的工作而言并无轻松愉快而言,一个一个词语的斟酌,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修整,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地补充,看起来完美的文字其实经过数以百次计的修修补补的,从自己的主动的修改(太太是第一读者和意见者),到编辑若干次的修改意见等等,总之一部小说诞生的过程没有那么的容易,最后的成果与最初的初稿大相径庭,所谓世界上其实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即使写小说,也是天赋+毅力的最终比拼吧。写作之外的时间是跑步和阅读,和人群交流很少,其实过着别人看起来离群索居的孤独的生活,作者虽然创造了无数个曼妙丰富的人物和生活,但其实它的诞生过程并不是那么有滋有味的。
其中关于编辑和读者的批评意见也觉得很有趣。作者完成的东西,一般都是自负的,但是如果有人能提出意见,在未出版之前,他内心虽然很不爽,但是内心觉得只要别人觉得这里有问题,那一定还是有问题的,他会注重在这些区域进行修改,修改不一定会按照别人的意见,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意见,但是每每经过别人的意见在某些部位更花精力后,他的确觉得那些地方变得更加好了。对于出版以后读者的修改意见,他一般就会一笑而过,爱谁谁,反正都木已成舟了。这样看来村上春树其实不像是那种非常敏感激烈的某些我们对于作家的刻板印象,这也或者是他多年来有大量的作品问世的原因之一,他看似平常,当其实根本不寻常,对于一个作家有包容性而不是极端的个性,这点其实是海纳百川的灵感源泉吧。
《假如真有时光机》类似一本旅游游记的散文。其中我最爱看的是开篇写冰岛的部分。其他国家的风景或者感觉可能离我们了解的世界也差别不太大,所以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
在冰岛篇的描述中,我几乎完全可以想象冰岛是个什么样子了。除了夏天5月到9月的算作夏天的几个月,其他漫长的时候都是北国冰封的一个世界,而这适合旅游的几个月中,冰岛的风景那也绝对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这个几乎全岛没有树(只占1%)的国家(曾经有树但是很多年前被砍伐烧光了,现在零星种植有但是因为环境和气候其实生长很困难),最大的景观就是火山岩和上面覆盖的苔藓、地热和因此产生的到处的温泉、北极圈的冰封和到处可见的大瀑布、风云变幻的天气和难得一见的极光。
总之这样一个在世界尽头的国家,其风光肯定是独一无二的,白天极短,黑夜慢慢,一个萧瑟的世界,除了吃饭读书只能缩在室内,所以这里的文化程度很高,小说家的比例很高,当然因为这里全国只有三十多万人的原因,和我们国家的一个小县城的人数一样多。一个喜欢孤独爱阅读的人,可能会在这里如鱼得水,但是这里的天气估计会让活跃的人心情容易变得压抑,因为我们其实是多么依赖大自然给我们的能量啊,只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呢,自己拥有的东西常常会忽略,总是看到别人那里很新鲜的东西。
这本书还有一点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感叹在旅游,或者旅居时候随手写下来的一些文字,日后也能汇聚成一本厚厚的书。如果当时自己不即时写下来的话,日后早就忘记了,不可能回忆起那样的心情很感觉。总而言之好记性抵不过烂笔头,我自己也是在几十年中深刻感受到这一点,最近整理自己写过的东西,过去的那些回忆因为文字而又重新苏醒,感觉很是庆幸,任何积累都是有意义的,虽然我没有积累成书,但是我记录了时光,理清了思维,指导了生活,这可能不比汇集一本书没有意义。
里面也提到英国一个著名的小说家,本来作品反映很好,小说家去世后被人发现他在生活中只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每天勤奋工作按时上下班的一个小邮政所职工,而让读者对这种想象力全然消失,从而对作品本身大失所望。这可能真的是人性所很难避免的劣根性吧,总是希望能将小说家和作品本身联系起来,当找不到这种精彩的链接的时候会否定作品本身。后世人也逐渐学会将莫须有的东西炒作成自己身上的光环大概也是因为类似心理。我顺便想起《三体》作者虽然长期居住在一个闭塞的小水电站中却写出了波澜壮阔的宇宙格局级的让人叹为观止的小说,或者这让普通的人也找到了一些勇气,其实不需要跌宕起伏的人生,也可以产生精彩绝伦的故事——在想象中。
总之,这三本书,和村上春树的小说里总是有奇思妙想不同,更让我们看到这位在日本现在最负盛名的小说家的日常的生活,他像一个有毅力的普通却其实并不普通人一样地工作和生活,非常自律,非常努力,生活稳定,婚姻正常,颠覆了我们对于小说家总是激荡起伏的体验生活才能下笔千里的那种想象,他没有在有限的范围或者时间内折腾自己才能获得灵感感受世界,而是用另外一种很正常的方式体会生活并描述这个世界,让我们觉得第一次可以离一个著名的小说家这么近,仿佛就是隔壁的一个淡淡的独来独往的成年大叔,虽然他一直保持这仿佛18岁少年的那种纤细敏感的触觉,这真的是太非同一般了。
或者,不一定要职业一样,但是像村上春树一样的生活以及工作,每个人似乎都可以?
后一篇:村上春树的小说似乎又疏离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