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骑0漫游
骑0漫游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734
  • 关注人气:12,5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偏岩古镇上の夫妻打铁店

(2011-08-02 15:48:10)
标签:

骑零漫游

2011

偏岩古镇

夫妻打铁店

无良文人

主体思想

杂谈

分类: 〖国家地里〗

偏岩古镇上の夫妻打铁店
   

   

    偏岩手工铁匠铺位于上场横街,它与其它铁匠铺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女子打铁。打铁历来被人们视为重体力劳动,理所当然的应该是男子汉的事情。但是偏岩铁匠铺却有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整日在此挥臂抡锤,锻打铁器,成为古镇的一道靓丽风景。书法家费宏专门为铁匠铺作对联题词并进行雕刻。上联是"红炉火烤烟薰屋",下联是"抡锤锻打女铁匠",横联是:"老公掌火"。【网文】

 


偏岩古镇上の夫妻打铁店


 

   离开古镇之上的禹王庙,步入这条沿河的小道游走,河的对岸是一望了然的田野,几颗黄葛老树掩映着不宽的河面,一切显得安静。

 


偏岩古镇上の夫妻打铁店


 

    缓步路过这里,视野的余光中有些异样----引起我注意的,正是这黯黑的窗内跳动的炉火。驻足细看,男的在翻弄炉火,女的在搬动沉重的铁坯。


偏岩古镇上の夫妻打铁店


 

    抬头细看,原来这里"大有名堂”。“北碚区非物质文化”铭牌,有关部门的“贡献奖”,写字人代表夫妻二人撰写的“山歌对唱”,书法家题写的对联一应俱全。


偏岩古镇上の夫妻打铁店

     迅速重置好相机参数,透过镜头细看屋里,男人已用火钳从炉中取出一块烧熟的铁坯放在铁砧上,女人利索的抄起大铁锤,不停移动脚步调整身体重心,在男人用小锤敲打和翻弄铁坯的间隙,一次次费力又准确地将大锤砸向铁坯。

   一时间,两只上下错落飞舞的铁锤和微溅的火星让我的视觉传导系统有些吃力,恍如观看一场3D大片,顾此即失彼,唯一能做的,只是不停按动快门。大小锤敲打铁坯发出的叮叮声强弱交替刺激我的耳膜,每一回的节奏不尽相同,似乎又有章可循。

   大小锤一上一下十余次后,一块铁坯成型。夫妻二人抬头交换了一下眼神,却无一个向门外张望,算是对我这个站立在一旁的陌生人的回应。旋即,男人用火钳夹起铁坯,去到屋中更暗黑的工作台继续完成下一道工序,女人手扶大锤低头看地,微喘着,只丢给我一个背影。

   闷热的黑屋,粉尘弥漫的空气,整日汗湿的厚重衣服,一对沉默寡言人-- 带着对“夫妻打铁店”的非完整印象,继续在古镇前行。

--------------------------------------------------------------------------------------

    《打铁夫妻店》  --   重庆北碚区文化馆
                  

                   老公掌火

红炉火翻熔铁大汉九娃子  心灵手巧抡锤俏妹四丫头

 

女:哥哥是那红彤彤的炉中碳哟,红红火火地朝天

男:妹妹是那清亮亮的河中水哟,甜甜蜜蜜地巴心坎。
女:妹妹甩开那脆生生得笑,哥哥留下那憨东东的汗。
合:古镇街上的打铁铺哟,夫妻二人我俩就乒乒乓乓开了好多年。


男:四妹仔大锤甩得圆,叮叮当当传得远。
女:九娃哥功夫不简单,一身手艺是祖传。
男:想当年打点吃点清汤汤,只图那炉火燃,活路多一点,逢年过节肚皮圆。
女:都说是杨门女将代代传,嫁进门勤操练,女人半边天,撑起打铁夫妻店。
合:古镇街上铁匠铺哟,打出的滋味浸透了千年石板。

 

男:四妹仔大锤黑起甩,甩出小店名声远;
女:九娃哥炉火烧旺点,点亮满天星光灿。
男:叫一声四妹仔你来看, 这锄头月亮湾,镰刀亮闪闪,磨得飞快是开山!
女:喊一声九娃哥掌好火,这菜刀好加钢,刀口打薄点,割起嘎嘎好过年!
合:千年古镇的夫妻店哟,站起的风景醉透了乡村山歌甜。

-------------------------------------------------------------------------------------------------

 

后记】


   翻看图片上的文字,琢磨一下官办机构里的文化人如何描绘这家”打铁夫妻店”,才发现这玩弄文字的家伙不一定到过这里,或者说酒足饭饱之后信口胡编。无论是按照重庆还是北方的标准,九娃子都不算大汉---他属于重庆地区中等个头精瘦灵巧之型男,四丫头不是俏妹---她属于敦实憨厚之劳动妇女。

   如果以上两处是为善意的赞美而虚夸,可以不必计较,后面的“四妹仔大锤黑起甩”则是更是说不过去,重庆话的“黑起甩”在这里直译成普通话该是“抡圆膀子使劲舞动”,给人联想到的是开山的女石匠(石匠的大铁锤更重,手柄更长且有弹性以利于猛力撞击之时减震,甩起硬质手柄的打铁大锤砸铁什么后果?只怕手掌上的虎口顷刻就变成红色的虎口瀑布了!),与这打铁店里的劳动情形相去甚远,也就难免让我想起电影“刘三姐”里那几位不懂农耕之法不知稼穑之苦的酸秀才。

   至于以上山歌的毛病是否属于国家地里由来已久的“劣币驱逐良币”之社会现象,以及这个城市这几年来大兴的“讲读传唱”内容的真、伪、劣,这里不谈。

 

--------------------------------------------------------------------------------------

写成这篇博文准备上传之际,百度了一下“夫妻打铁”,

发现几篇图文报道国家地里的夫妻打铁店,让人不敢恭维:

一个摄影记者的图片为追求画面美感严重失真,

一个文字工作者更是把这艰苦的营生美化得接近无耻,不一一列举,

忍不住最后啰嗦一句:

CAMELPICTORIAL @ 2011.8.2

没边没谱“扮大爱”,“装深情”下笔

讴歌赞美低收入的艰苦劳动者却又不愿与之为伍的人,

你们不顾常识不顾及人之基本感受卖弄文笔的鬼把戏还要玩儿到什么时候?

你们又向那些自诩正确的主体思想换取了多少好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