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岩古镇位于北碚区东北部金刀峡下峡口黑水河畔。因地处邻水、合川、江北的交通要冲,早在康熙年间就有小店零星分布,后商贾云集在康熙年间。因常有山洪爆发成灾,民间传说系孽龙出山兴风作浪,遂将此地取名为“接龙”,以示平安吉祥。接龙场上场横街处有一高30米的悬崖向西北方向倾斜,人们将此称为“偏岩”,偏岩镇因此而得名。建镇300多年来,基本保持了古镇的建筑特色,老街区、古戏台、禹王庙、古客栈、古石桥、玉屏书院等老建筑也得以保存。
【网文】

在金刀峡镇上的宾馆一夜死猪觉睡到9点,简单洗漱完毕,步行五分钟便进入了河对岸的偏岩古镇。城里的游人大多为戏水而来,早早的进入了河滩,古街上游荡的人很少。

九合栈位于偏岩中场供销社南面,是偏岩古镇临街最高建筑,楼高三层,属于木料穿斗结构建筑,屋顶部到临街水平面高约15米,临街有双层吊脚式楼。九合栈最先系偏岩场陈氏家族于清朝中期所建,屋檐、门窗、吊楼雕饰精美,气度非凡,历经200余年世事沧桑的九合栈虽然已呈老态之势,墙身倾斜,壁旧楼空,但其仍高高屹立于古镇中场,成为偏岩古建筑的代表。【网文】

行走了一小段,发觉古镇很小,左右腾挪一下。

一堆笑脸闯入视野,让仍旧有些朦胧的脑袋完全苏醒。

抬头细看古镇的今日荣耀。

打望茶馆里当地居民的休闲生活。

一个老太在酿酒坊前驻足观看店里播放的电视剧。

步行不足百米来到老街的开阔地带--禹王庙前。右侧是武庙,修建于乾隆年间,抬眼望去大门里一棉花匠正在暗黑的屋里作业,飞舞的棉絮将门封住,只得放弃。

武庙门前回看对面的万年台,高挂的条幅记录着曾经演出过的一台大戏。

摆弄相机准备给禹王庙和几个90头模样的香客留个影,一辆板车载着嗷嗷待杀的两头肥猪闯入镜头。。。禹王庙前溜达一阵,静看虔诚的城里人顶礼膜拜、上香、各种嘴巴念念无词。。。庙前汇集的人开始增多,折进右侧的临河小道清静一下,意外的发现了古镇的“夫妻打铁店”。(下帖放上)

老街的商品与其他古镇里的大都一致,城里人来这里,多是买个稀奇。

在人群中穿梭的下力人,大汗淋漓的将死沉的煤炭从河的对岸一趟接一趟的运往古镇。

接近正午,老街的空气开始变得有些燥热,把相机接近这“酒家”,准备玩一下花活儿,不料身后传来咚的一声闷响。。。

习惯性的握紧相机转身咔嚓一张,抬眼细看,一个中年庄稼汉倒地,手脚不停的抽搐,引来街上游人的尖叫。“羊儿疯”,“这人的老毛病犯了”,几个居民七嘴八舌的议论着。好心的路人上前一通围观,眼见这犯病的人口吐白沫,两眼翻白。。。也没有人能想出个好办法,好在很快,病人恢复了平静。

继续游走。两个小学生义务讲解员在导游,旁听了一下,虽然是背书,却也十分认真。

不知不觉来到老街的另一端,条幅显示这是2011年。

这个距离主城70多公里的小镇的老街末端上,一个蓝球场大小的空地被装扮成了红歌广场。

看看日头已是正午,一路疾走到古镇的对岸,咔嚓了一堆河床上的影像后,下到河里与一干纳凉的人汇合,午饭。
CAMELPICTORIAL @
2011.7.3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