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当今中国教育的两个悖论

(2012-05-05 22:12:34)
标签:

教育

分类: 大学之道

台湾著名学者、作家黄昆岩在其《教养——离我们有多远》提出了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教养和教育没有多大关系,甚至无关。这也同样引起了我的思考与反省。

一、为什么“教养与教育无关”?

黄昆岩书中所指的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人修养的结果,尤其是指在家庭教育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所指的教育指专门的学校教育。他从教养的主要养成途径——家庭教育和自我修养,和目前我国教育的现状尤其是对思想德育、言行等修养的忽略的事实,得出了“教养和教育没有多大关系,甚至无关”的结论,这其实也是无奈之下的结论,同时也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到底要交给孩子什么?

然而,按照理论来讲,教养应该是和教育(学校教育)是有关的。上面讲到教养的四个主要养成途径: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人修养,其中就提到学校教育。其中个人修养是最根本的,无论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都只是对于个人教养的外在引导与关注,教养最终和最主要的形成还是个人的修养。但是,学校教育也非常重要,因为在孩子从幼儿成长为成人的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下度过的。

黄昆岩为什么说“教养与教育无关”?其中一个原因是,从教养本质形成的客观角度来说,教养的最先验的来源确实不是学校教育,而是家庭教育和个人修养。因为良好的修养基本上都是在人的幼年就坚定了基础的,这就和家庭环境和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这样一个环境当中,无论是家长的言行举止,还是家庭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都潜移默化地暗中对孩子产生影响。而且,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起始于孩子降世之日,结束于生命的尽头。如果用形式和内容来比较的话,家庭教育不是教给孩子内容,而是教会孩子形式。进一步明确地说,就是交给学生一种态度。目前我国比较流行的家庭教育定义为“三道教育”即为生之道、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为生之道”以生命健康为核心,包括生理卫生、营养保健、安全防护和运动能力等几个方面;“为人之道”以生命价值为核心,包括人格人生、心理卫生、道德礼仪、人际交往等几个方面;“为学之道”以生命智慧为核心,包括学习策略、思维能力、科学素养、人文修养等几个方面。鉴于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实际,无论是为生之道,为人之道还是为学之道,都只是培养孩子的一种态度,即对生命、人生和学习的敬畏与热爱,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而对于具体的知识学问,家庭教育能够提供的是很有限的,尤其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更多、更广、更宽的实际知识学问还是通过学校或者其他机构教育来灌输的。但是,正是这种态度或者习惯良好养成,对于孩子的教养的形成起着关键的基础作用。

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个人修养起着决定作用。为什么说个人修养对于教养形成的重要,可以用卢梭在其《爱弥儿》中的教育理念——自然教育理论来解释。按照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之所以要遵循孩子的自然天性,是因为教育最终是由孩子自己来完成的。卢梭自然教育的理论依据是其天性论哲学中的性善论思想。他系统地阐述了性善的问题,认为人类生而禀赋着自由、理性和良心,这便构成善良的天性。性善是人人所同,不因人的贵贱而异。人之罪恶,是后天残害所致,并非天性之过。基于这种性善论,卢梭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比如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因此,尊重儿童的自由,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由、自然的教学方法去适应儿童,让儿童在生活中观察、体验、主动地学习。黄昆岩提出教养是个人自我实现的,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了这样的理念。

说“教养与教育无关”的另一个原因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现状和效果。综观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基础教育中,我们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争取让学生能够考上好的大学,继续深造,大力开展以知识课程为主的应试教育。而到了等教育阶段,一方面出于大学教育专业性强的特点,只注重专业领域学术科研的教学,另一方面迫于由来已久而且还将持续存在的就业形势压力,只注重技术技能层面教育。无论是基础两个阶段的教育,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修养教育或引导是及其缺乏的。

虽然目前也在大力地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现在很多人甚至教育工作者却将素质教育理解为艺术教育,理解成各类兴趣爱好补习班,以为就是唱歌、跳舞、搞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这当然也是需要的,但是,教养的最关键基础则是德育的引导与塑造,其次是审美教育。教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人格的美的体现,因此,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非常重要。道德教育目前已经受到重视了,然而确实似乎找不到良好有效的教育手段与途径,其效果也不好。而审美教育则被人们简单地理解为艺术娱乐,只流于表面,而没有达到美的深层次感染。

由黄昆岩的“教养与教育无关”的观点,以及自身的亲身经历,我也联想到教育和文化的关系。为完成一个课题,在一次下海岛进行海洋文化过程中,我接触了舟山市岱山县秀山乡“兰秀博物馆”的创始人和现任馆长童布端先生。说起兰秀博物馆以及秀山的历史文化,这位老人侃侃而谈,不仅对秀山历史文化遗产了如指掌,而且也由此透露出他对历史文化的一种深度的理解和由衷的热爱。而就是这样一位对历史文化有着深度的理解和由衷的热爱的老人,却仅仅只有小学2年级的文化,曾经是一名木匠。这正应了钱钟书写《写在人生边上》一书的来由:据说,人生是一部大书。

    二、为什么“文化与教育无关”?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物质,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和这些活动作用自然界和社会的成果的综合,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也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各种制度等。

我们平常在日常生活中说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则是指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以及由此在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修养。这种所谓的文化其实只是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口语或者习惯意识用语中,和真正的文化概念相去甚远,甚至有偷换概念的嫌疑。

我所要谈的则是前者。

文化是一种积累,实在积累基础上的一种提升,是一种深层次的历史感,文化其实是一种理念,是某一物质、意识或者现象的态度。文化的形成比教养的形成的途径来得更广更宽泛,但是,教育,包括学校教育,也应该属于其中之一。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形式,是形成文化的来源之一,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文化和教育无关。从学校教育层面来说,我们的教育者没有把文化教给学生,没有教育学生如何去积累提升文化的;我们的受教育者——学生也没来及把所学的知识积累上升为文化。这就是为什么“文化和教育无关”的原因。文化是渗透在人的日常行为当中的,而非是单纯的知识量或者面的积累。

特别实在高等教育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基本确定时期,尤其应该是学生对于“知识转化为文化”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阶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将知识深入地转化成文化。所以,我们的教育在此方面应该有全新的思考。

教养和文化,从某种角度来说,前者是德的体现,后者是智的结晶,在我们的教育大力呼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今天,教育理应对一个人教养和文化的形成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面对相反的、或者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我们应该重新反思,让教育重新回到人本、人性教育的轨道上来,注重人的内化,才是教育真正的使命与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