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文化路105号的老华
文化路105号的老华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169
  • 关注人气:1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校长:普世文化的、泛学科理想的象征

(2012-05-05 22:11:48)
标签:

教育

分类: 大学之道

2010623,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16分钟的紧跟时尚、紧贴大学生而又富有真情实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

时间往前推,2009114,杨玉良接过复旦大学老校长王生洪手中的“帅印”,正式走马上任复旦校长。在会上,杨玉良即兴朗诵舒婷的《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再往前,20071231日晚,北京大学2008新年联欢晚会上,北大校长许智宏在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新年致辞后他还与学生舞蹈团一起为大家带来了歌舞《我是明星》,而晚会最后许校长投入吟唱的一曲充满励志色彩的《隐形的翅膀》,更是赢得了全场如雷般的掌声与喝彩。200811月,在许智宏即将卸任北大校长一职前夕,他又来到学生宿舍,和学生们一起高声歌唱流行歌曲《隐形的翅膀》。许校长离开时,大家高喊“谢谢许校长”及“许校长再见”等话。

以上三位大学校长都因为各自的这种亲和力而备受社会和媒体的关注,尤其是被学生称为“根叔”的李培根,更是重新引发了最近社会尤其是大学对于校长这一角色的思考。

我也不由得想起了由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克拉克·科尔和玛丽安·盖德写的《大学校长的多重生活——时间、地点与性格》一书,本书是作者在对若干美国大学校长及其配偶、其他有关人士进行了800多次访谈后所提出的对校长的新的见解。书中揭示了大学校长们的经验与期望,探讨了不同的管理方式,以及校长们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决策时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本书重在分析校长岗位以及这个岗位如何被不同时间,不同校园环境,不同校长风格、战略、策略所影响。核心观点是:要理解大学校长职务,就必须充分意识到每个校长的独特境遇——时间、地点的巨大限制以及决策时人类行为的反复无常。因此本书的主题是,校长职位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

    与以往相关谈论校长角色的著作不同的是,本书首先或者更加注重大学校长自身的特点,以此更加人性化地来说明校长个人自身的魅力、能力、学识对于一所大学发展的影响,由此也提出了当今大学校长所需要具备的特征以及大学校长的重要性。就像其在书中说到的:“乎所有的校长都将以某种明显的甚至是主要的方式影响学校。由于这些校长,有些学校会幸存下来,有些学校会因此失败;有些学校会有微小改进,有些学校会缓慢地走下坡路,结果就看他们的努力了……总之,这1万个人的行动将对高等学校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其效果也更加显著。”之后,他又说:“这1万人的能力、性格、动机和个性方面有着极大的不同,他们无法被放入任何一个现成的模式……大学校长的普遍特征是他们的多样性……就像历史已经表明的那样,这些形形色色的校长肯定会促进美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

其实,按照我的理解,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克拉克这本书,一句是:校长应该以独特的形象出现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另一句是:校长应该是普世文化、泛学科理想的象征。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现代社会需要能进行“综合思考”的领导,一种能够按照相互联系的方式来思考的能力。”

这里所强调的“时间”、“地点”和“性格”三者,“时间”、“地点”是外在因素,而“性格”则是内在因素,而当今大学校长的成功与否,除了外在环境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自身内在的涵养、视野、学识和能力等。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的校长,必须保持健全的人格、独立的思维、崇高的志向,才能领导好一所大学。我觉得有一下两点是值得关注的。

第一,人性化。先是人性化地对己,后是人性化地对外。校长在其工作过程中,会充当很多的角色,从自我角度来说,可是学者、教育家、领导者、外交家等等。我不说管理者而说是领导者,是因为我觉得我不赞成比尔·雷丁斯在其《废墟中的大学》一书中将大学类比为公司,学校永远是教育机构,而非公司,以公司化的模式来管理大学,注定会使大学更加行政化。管理者其实一个非常悲哀的角色,因为实际上谁也不愿意被管理。而领导者则更适合大学校长,因为他更全面,更需要个人魅力与魄力。学者是一位校长安身立命的前提,没有学术的权威,很难在现代大学里树立权威。教育家是校长一生不变的职业,他教育的不仅是学生,也是他的员工——教师。领导者地位的确立和稳固则是一所大学得以运行、前进的保证。外交家,是说校长管理学校,除了处理好学校内部事务之外,也需要能够有效调动外部资源,为学校发展提供各类支持与保障。校长是一个位高权重的职位,有时难免高处不胜寒。所以,校长在作为领导者的同时,也可能是一位求生者或者替罪羊,可能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所以,大学校长要能够人性化的对待自己,明确角色,调整技巧,自我保护。人性化地对外,则是要求大学校长能够具备必要的工作技巧,做一位有魄力、有魅力、以人为本的领导者。大学校长大致需要具备以下六种技巧:第一种是和上级领导如董事会或教育部门沟通、公关的工作技巧;第二种是通过挑选好下属、给出谨慎清晰的指示、保持奖惩平衡、公平评价效果来管理好下属;第三种是和独立的同事(特别是教师)一起横向工作的技巧;第四种是处理冲突的能力;第五种是分布在不同方向上的不同个人和群体在互谅互让的氛围中一起工作的能力;第六种是面对教师、学生、校友、公众,能够感染大众的技巧。对于第六种技巧,我觉得需要补充的是,一位校长要能感染大众,除了需要真情实感之外,也需要手段,如最重要之一的就是校长需要有不俗的演讲能力,有不同凡响的语言魅力,这是作为一位校长比较关键的能力之一。

第二,独特性。大学校长既要具有作为一名大学领导者的普遍能力,又需要能够特立独行。书中也提高高等教育的多样化,这对于校长也提出了独特性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不仅是指学校的学科专业、类型、特色等,更是指独特的领导和管理理念与思路。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反而在走下坡路。究其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的评价机制。表面上,我们的大学在学科专业、地域特色等方面有着多样化,但是,作为多样化的本质属性的管理思路与理念,却都大同小异。尤其是中国的本科教学评估,一刀切的评估体系和机制使得中国本科大学的多样性特征正在消失。《大学校长的多重生活》一书中,用了这样的一个比喻,来说明大学校长的独特性的必要:“校长不是可以互换的电灯泡”;“校长看起来和行动起来都各不相同。不像马奇所说的那样,是‘可以互换的电灯泡’”;“他们不仅看起来不同、说话不同,也没有相同的性格和个性。他们在生活中和在高等教育中所珍视的目标不同,他们不是可以互换的零部件……灯泡履行的是一个简单明白的工作,而校长们却履行含混模糊的任务”。

所谓的“普世文化、泛学科理想的象征”,则是对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普世文化”或者“泛学科理想”在中国最好的例子就是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的政策,其实就是两者的集中体现。作为一名“普世文化、泛学科理想的象征”首先得超越自己的学科研究领域,具有多学科、多元化、全方位文化的思维,并将其上升为一种大学文化意识和社会价值观,从而领导大学的发展方向。这也是对大学校长自身能力与涵养的一个要求。

除了关注校长自身外,该书还特别分析了校长配偶的重要性。他认为,校长的配偶对于校长的影响,以及配偶本身对于学校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校长的配偶曾经是已知的群体,这个群体大多是牧师的妻子。事实上,最早期的校长都是牧师。牧师的妻子管理家务,负责社会活动,帮助牧师处理个人事务如探访病人等,是牧师的唯一知己和心理支持来源。”面对新的形势,校长配偶需要处理好很多关系,如给校长心理支持,个人的生活和事业,对大学社会功能的责任,家庭与家务责任,作为同伴参与重要领域的活动等。这些事务处理得好坏,都会影响校长与配偶的关系,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校长的工作。该书的最后还列出了“对校长配偶品质的传统观点”,从家庭和婚姻、成熟与教育、社交方面、娱乐、家庭之外的活动或工作、访谈等方面提出了优秀校长配偶的品质。这对校长工作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总之,一位成功的大学校长,必定是“普世文化、泛学科理想的象征”。而一位校长如果能够将学者、教育家、领导者、外交家、思想家、社会学家等角色融会贯通,那么就离“普世文化、泛学科理想的象征”不远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