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没垮掉的霍尔顿
(2012-05-05 22:00:42)
标签:
文化 |
分类: 若有所思 |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著名小说,该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自叙的语气,讲述自己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彷徨、游荡将近两昼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它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不安现状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愤世孤独的精神世界。并以此揭露、批判了二战之后美国国内外局势的动荡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们沉溺于物质追求而精神贫乏的现状。
从某种角度来说,小说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既是人们所谓的美国五十年代“垮掉的一代”,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又算不上真正“垮掉的一代”。因为,他还不至于像其他当时的一些美国青年一样过着酗酒、吸毒、群居、虚伪、物质的浑浑噩噩的消极生活方式,他最多只是厌恶当时的学校教育,学业成绩很差,厌恶成人社会的虚伪与奸诈。但是,他还有精神世界的理想追求。
我觉得作者塑造的霍尔顿这个主人公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个体,这些矛盾有时候发生着激烈的冲突,有着鲜明的落差,看似“垮掉”,实则是没有“垮掉”。
最简单的例子,从形象上来看,虽然霍尔顿只有16岁,只是一个中学生,但是,却有着高于同龄人的个头,并且有着一些难以掩饰的白发,这使得他看起来比较成熟老练。其中有一次,他还利用这种假象,骗得了酒吧饿服务员买酒给他这个未成年人。最关键、突出的则是他的性格。霍尔顿是一个十分要强、倔强、好面子,且表面上看起来无所畏惧,不过,骨子里,他却胆小得很。例如他得知他的同学斯特拉德莱塔和他爱慕的一个女孩子有着暧昧关系之后,他不敢正面质问斯特拉德莱塔。而且,他的愤怒也仅仅局限于对于斯特拉德莱塔的辱骂,而不敢跟他动手,以至于最终反被斯特拉德莱塔痛揍一顿。在旅馆的一个晚上,他为了放纵自己,交了一个妓女,但是,当妓女真正出现的时候,他又退缩、放弃了这个年头。甚至是最后被那个妓女和同伙敲诈勒索也不敢反击。霍尔顿就是这样一个外表坚强、内心胆小的年轻人。而小说最后,霍尔顿因为其妹妹的缘故,最终放弃了他想隐居西部、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念头,也体现了霍尔顿摇摆不定的性格。
从小说中也可以对美国当时的文化背景能够有所体现。像霍尔顿这样一个才16岁的中学生来说,能够对社会、对生活、对自我的未来有着自我独特的执着见解,这说明美国的教育或者其大环境有意无意地促使学生去思考关于人生的意义,当然,从小说来看,反面的刺激远远大于正面的引导。而反观我们现在的孩子,16岁的孩子绝对不至于思考得那么深入。这是值得我们思索的。而且,从一些细节当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尽管是作者所揭露批判的物欲横流、精神贫乏的年代与社会,但是,美国当时的社会秩序确实已然是规范得仅仅有条的。例如,霍尔顿到了一家十分差劲的酒吧,但是,服务员却因为其不满18周岁而坚持不卖酒给他。
文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小说接近尾声时霍尔顿的老师的一段话:只有受过教育的和有学问的人才能够对这世界作出伟大的贡献。这样说当然不对。不过我的确要说,受过教育的和有学问的人如果有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不幸的是,这样的情况并不多——他们留给后世的记录比起那般光有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的人来,确实要宝贵得多。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更清楚,他们通常还有热情把自己的思想贯彻到底。而且——最最重要的一点——他们十有九个要比那种没有学问的思想家谦恭得多。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韩寒,我个人觉得,韩寒的智慧与创造力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果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或许会更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