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营养午餐”的目的不是为了符合“国情”

(2012-01-06 09:14:43)
标签:

孙光奇

营养午餐

国情

农村人均收入

消费支出

杂谈

分类: 评论
    1月5日,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偏低的疑问,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孙光奇回答网民提问。孙光奇称,营养午餐的标准要与目前的国情相适应,3元钱的标准是经过反复研究考虑的,希望各方面能够理解。(中国新闻网消息)
    的确,从我国的国情来看,2010年,我国农村人均收入不过是5919元,平均到每天不过是区区的16元多一点。而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则显示,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081元,平均到每天还不到3元钱。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政府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3元“营养午餐”,甚至还略高于农民人均一天的食品消费支出,好象是很不错了!
    但问题是,政府实施所谓的“营养午餐”,不是为了证明我们的基本国情,也不是为了符合“国情”而放弃或降低某些追求。而是为了让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有一个“营养”的午餐,能够保证这些孩子健康地成长!
    或许,比起此前央视所报道过的、西部贫困地区学校的孩子诸如每天吃“黄豆蒸饭”的场景,3元的“营养午餐”是远胜于“黄豆蒸饭”的。但这区区的3元钱,在物价飞涨的今天,又能够给那些孩子提供怎样的“营养”?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类似的口号,我们喊了多少年!但迟至今日,“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占当年GDP的4%”的目标都未能实现。更苦逼的现实是, 许多农村地区的孩子至今仍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中读书。不必对比大城市里的教育资源配置,即便用东部地区的农村学校来对比西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学校, 其情其景,也几欲让人恍若隔世——这与旧时中国的农村社会,有多大的区别?
    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的贫穷是客观的现实,要想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改善他们的生活,也绝非一夕之功。但也别忘了,在“国情”的另一方面:是每年多少的的“三公消费”,多少的行政开销,多少的维稳经费,与这些开销相比,3元“营养午餐”全年投入所需要的160亿元,也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有人说过,“衡量一个社会是否是文明社会的最重要标准,就是这个社会对待妇女和儿童的态度”。用冰冷的“国情”说事,而忘记孩子是祖国、民族的未来。用冰冷的“国情”说事,而忘记了政府的职责,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恐怕都说不过去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